返回

第14章 什么时候都要有真才实学

搜索 历史 用户

第14章 什么时候都要有真才实学

其实通过历史,刘浩屿也知道在大明朝想要封官进爵也是不容易的事情,只凭几篇文章没有真正的智慧、能力也是不行的,所以刘浩屿是先鼓励李修军,然后想让他认真的学习。

……大明建国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加封了六个公爵,他们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他自幼好学,有智谋,为朱元璋平定天下过程中他长期留守后方,为前线输送粮草,被誉为朱元璋之“萧何”。

在朱元璋率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长期留守后方,李善长统筹全局供给粮草。他还能主动安抚百姓,确保朱元璋的后方的稳定,并努力发展经济,加强了当时明朝后方的防务。

这些措施为朱元璋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为前线输送粮草,并在朱元璋即皇帝位建立大明王朝后,主持追封朱元璋的先祖及册立后妃、太子、诸王等大典。

李善长非常善于发掘优秀的人才,如宋思颜、郭景祥、胡惟庸等,都是通过他的举荐成为朱元璋的得力助手。他不仅能发掘人才,还能维护些人才的稳定与团结,确保了朱元璋人才队伍的团结和稳定。

在建国初期,朱元璋将制定军纪法度的事都交给了李善长。他积极整顿盐法,设立茶法,恢复纸钱法,开矿治铁,制定渔税,革除积弊,迅速发展经济。又在各地实行屯田制度,发展水利事业,使得百姓安居乐业,为明朝的开创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李善长的这些贡献使他被誉为“大明开国第一功臣”,并被封为享有免死特权的韩国公,位列诸公爵之首。尽管晚节不保,触犯了朱元璋的底线,最终落得满门抄斩的结局,但他在大明历史上地位和贡献仍然不容磨灭的。

魏国公徐达,字天德,出生于濠州钟离县(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是元末明初的名将。

徐达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在元朝末年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成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能征善战,戎马一生,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在鄱阳湖之战中击败陈友谅,随后挥师东征,灭了张士诚。在大明朝建立前夕被朱元璋任命为征虏大将军,挥师北伐,推翻了元朝统治。

徐达在明朝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北伐和统一全国的战争中。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他们共同北取中原,进克大都(今北京),随后移师西向,陆续攻取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徐达还参与了其他重要战役,如解救被围于安丰的小明王韩林儿等等。

徐达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军事上,他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为妻,进一步巩固了两个家族之间的亲密关系。徐达在明朝建立后被封为魏国公,死后被追封为中山王,封号充分体现了他在明朝中的地位和贡献。

他的后代们在明朝中也都有着不俗的成就和地位,他的儿子徐辉祖曾担任过应天府守备,孙子徐鹏举也是应天府守备之一。这些后代们都在明朝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等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徐达的一生南征北战,破虏平蛮,克复两京,文封右丞相,武封大将军,死后又封王。他不仅是谋略与勇猛兼备的军事家,也是智商与情商双高的人。徐达的谦逊和不居功自傲的性格使他深得朱元璋的荣宠,逃脱了兔死狗烹的厄运,成为继卫青、李靖、郭子仪之后的又一完美名将。

郑国公常茂,作为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的长子,继承父亲的功勋,虽未在开国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但继承了父亲的名望和地位。主要因袭承父亲的功勋而位列公爵。

郑国公常茂的贡献相对有限。尽管常茂因其父亲常遇春的功绩和与朱元璋的深厚关系,而获得了极高的地位和荣誉,但他个人的实际贡献并不多。在军事方面,常茂虽然跟随冯胜、傅友德等人多次出征,但他的战绩并不显著。

常茂唯一值得一提的成就是在沐英平定云南时,率人爬上悬崖,在山顶插上了大明的军旗,这一行为扰乱了敌军军心。除此之外,常茂在战场上的表现并不突出,更多的时候是给朱元璋带来了麻烦。

常茂的生活方式也备受争议,他被人指责为纨绔子弟,有着花天酒地、骄奢淫逸、飞扬跋扈的毛病。此外,他还涉及奸污卫军妻女、与自己父亲的妾室关系不清不楚等丑闻,甚至与自己的老丈人冯胜发生过冲突,最终导致不得不靠“诈死”来逃避责任。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个人的声誉,也让他在大明历史上的评价并不是太高……

曹国公李文忠,作为朱元璋的外甥,明朝开国的著名将领、谋臣,为明朝的建立做出了贡献。参与多次征战,是明朝开国的重要功臣之一。

李文忠的母亲是朱元璋的二姐,这意味着他是朱元璋的亲外甥。在元朝末年,由于帝王暴虐无道、朝廷昏庸腐败,天下大乱。朱元璋加入了元末农民起义军,试图推翻元朝的黑暗统治。

李文忠在朱元璋的事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死后因战功彪炳位列明朝功臣庙第三的位置。尽管在民间野史中,李文忠的形象被严重丑化,被称作怀揣不臣之心的乱臣贼子,但在大明历史上的李文忠是一位有着特殊身份和才能的人物。

朱元璋认养李文忠作为义子,并请了先生教他读书习武,这使得李文忠熟读儒家经典。与其他大字不识的粗人不同,李文忠的文化教育背景帮助他在后来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朝中,能够从武将的身份转变成为文官。这一点体现了李文忠不仅在军事上有所成就,而且在文化和政治方面也有所贡献。

李文忠不仅在军事上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在文化和政治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这使得他能够在明朝功臣庙中享受香火供奉,并位列第三。

宋国公冯胜,明朝开国名将,以其雄勇多智略和深厚的兵法知识著称。他自元末天下大乱以来,一直追随朱元璋,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战役和军事行动。

在元末天下大乱时期,冯胜与兄长冯国用一起筑寨自保,后投靠朱元璋。他参与了多次与陈友谅的战斗,包括石灰山一战中攻打陈友谅的中军,以及在鄱阳湖随朱元璋灭掉陈友谅的战役。此外,他还下武昌、攻庐州、取江西,攻无不克,战功赫赫。

在徐达和李文忠等名将的北伐行动中,冯胜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率领西路军取得大捷,连战连胜,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冯胜在平定陕西的战役中表现出色,他率军逆流而上,连克汴州和洛阳,攻下陕州,因平陕功劳,朱元璋大喜,当时下诏命冯胜为右副将军。

在洪武二十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冯胜为征虏大将军,征纳哈出,显示了冯胜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冯胜因功高望重,被封为宋国公,成为明朝开国六公之一。他的地位仅次于徐达和常茂,是明朝开国功臣中排行第四的人物。冯胜在大明王朝的建立过程中,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不懈的努力,为大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卫国公邓愈,在明朝开国战争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邓愈在明朝建立过程中,尤其是在统一江南的战役中表现出色,屡立战功。他跟随朱元璋渡过长江,攻克太平(今安徽当涂)、集庆(今江苏南京),直取镇江,转战浙西,屡败元军。此外,他还作为徐达的副将,参与了对河州、乌斯藏等地的追击,震慑吐蕃政权,并将这些地区全部纳入明朝版图。邓愈的军事才能和勇敢在多次战役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邓愈在政治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参与了北伐中原和南征明夏的战争,并主持了《大明律》和《大明会典》的编纂工作。这些法律和制度的制定对于明朝的法治建设和国家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邓愈治军严谨,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深得民心拥护和朱元璋的爱戴。他的这种治军风格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也为明朝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形象。

邓愈为人简重慎密,智勇兼备,严于治军,善抚降者。他的这些品质不仅使他成为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官,也使他成为明朝开国功臣中的一位重要人物,所以邓愈在明朝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不仅在军事上屡立战功,还在大明的政治上和法律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浩屿又想到了刘伯温,刘伯温原名刘基,字伯温,是明朝初年的重要谋士,以智谋著称。尽管他在建立明朝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由于其归顺朱元璋的时间较晚,资历不足,因此在爵位上受到了限制。

在明朝的开国功臣中,刘伯温被封为“诚义伯”,而李善长、徐达等六人则被封为公爵,这反映了刘伯温在爵位上的地位确实不如其他人。此外,刘伯温的出身地是浙江,而朱元璋更信任淮西出身的文臣、武将,这种任人唯亲的政策也导致了刘伯温在爵位上的限制。

在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对文臣的信任度较低,尤其是对旧王朝士绅持打压态度。刘伯温作为江南士绅的代表,原本是元朝的官吏,这种背景在新朝中自然不会受到重视。

朱元璋出身农家,对文人有所鄙视,这也影响了对刘伯温的评价和封赏。尽管刘伯温确实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功劳,但朱元璋对他的封爵主要是基于李基的实际贡献和对旧文人势力的打压需要。

在政治地位上,刘伯温与李善长的差距并不大。刘伯温在御史台担任御史中丞,实际上是御史台的当家人,这表明他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尽管爵位上刘伯温不如李善长,但在实际的政治地位上,两者相差并不多。

刘伯温还属于浙东集团举足轻重的人物,与李善长的淮西文武、大臣形成了抗衡,这也在明朝初年的政治格局中是一个重要的力量对比……

小伙伴们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首发吧

写评论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