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5章 功高盖主兔死狗烹

搜索 历史 用户

第15章 功高盖主兔死狗烹

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历史的长河如一条蜿蜒曲折的巨龙,穿越千年,留下了无数英雄豪杰的足迹。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杰出的人物众多,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称心如意的。

刘浩屿,正静静地坐在一个石桌旁,心中默默沉思着刘伯温那段与朱元璋紧密相连的岁月。

此刻的刘浩屿,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他凝望着远方,眼前似乎浮现出了朱元璋的英姿飒爽,以及刘伯温与这位伟大帝王并肩作战的日日夜夜。他深知,朱元璋的封爵之事,对于历史而言,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对于刘伯温而言,却意义非凡。

或许,有人会对刘伯温的封爵感到不解。毕竟,刘伯温,这位智谋无双的军师,曾在朱元璋许多重大决策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他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朱元璋的霸业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在封爵之时,他却只得了一个城义伯爵的封号,这其中的缘由,不禁让人深思。

然而,刘浩屿却并不在意这些。他深知,真正的英雄,不在于封号的高低,而在于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刘伯温的一生,都在为了大明的繁荣稳定而努力。在朱元璋的麾下,他尽心竭力,为帝王出谋划策,为大明国家排除万难。他的智慧与胆识,赢得了无数人的敬仰与尊重。

刘浩屿坐在石桌旁,心中涌起一股豪情。他能想象的到刘伯温与朱元璋并肩作战的日子,那些充满硝烟与战火的日子,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他们一起谋划战略,一起攻克难关,一起为大明的未来奋斗。在那段岁月里,他也许深深地感受到了大明国家的力量与民族的荣耀。

然而,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间,那段辉煌的历史已经成为了过去,现在已经是大明洪武八年了,……刘浩屿坐在石桌旁,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感慨。他深知,刘伯温虽然只得到了一个城义伯爵的封号,但他在历史的长河中,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智慧与胆识,将永远被后人传颂。

此刻的刘浩屿,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他静静地坐在石桌旁,聆听着风吹过树梢的声音,感受着大自然的韵律。他的心灵仿佛得到了升华,他明白了生命的真谛与意义。他知道,自己的现在既然来到了大明,就要通过对大明历史的了解,去做一些事情……

就这样,刘浩屿坐在石桌旁,默默地沉思着。最后刘浩屿认为在当时的大明,朱元璋其实是一个乡土气息观念十分浓重的一个人。

李善长是他的淮西老乡,而且多年来李善长只在朱元璋幕后做事情,从来没有抢过他风头,只会埋头做事情,这样的李善长开始的时候朱元璋是十分放心的。

相对于刘伯温他只是一个外乡的浙东人,还有刘伯温对事情的判断比朱元璋还准确,从龙湾之战到救援安丰,朱元璋能想到的事情刘伯温都想到了,朱元璋没有想到的事情,刘伯温也早就想到了。

自古以来就有奴大欺主的说法,换作任何一个人做了皇帝,知道自己的江山已经稳固了,怎么可能再容许自己的身边有比自己还优秀的人存在呢?而且朱元璋和刘伯温之前所做的决策并非安民保国之策,而是谋取元朝政权之策,刘伯温计谋用来搞阴谋政变的时候十分有利。

再加上历史上刘伯温这个人的后黑学十分了得,后来朱元璋经常就会想起当时刘伯温劝他不要去救韩林儿那件事情,从此朱元璋就对那件事耿耿于怀,谁知道将来刘伯温会不会对他朱元璋也来同样的一手呢?

所以朱元璋没有杀刘伯温就已经很念旧情了……对于他的封赏就会低于其他几个人,在大明的当时刘伯温算是聪明一生糊涂一时,最后也注定他和朱元璋、李善长的斗争中很难成为胜利者了。

……刘浩屿又想到了大明的龙湾之战,龙湾之战是指1360年(元至正二十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在应天府的龙湾镇一带(今江苏南京城郊)展开的战役。

陈友谅原本是元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徐寿辉的手下,但他野心勃勃,杀死了徐寿辉,自立为帝,建立了陈汉政权。

陈友谅势力强大,从朱元璋或元朝朝廷手里攻陷了许多城池,其势力范围扩展到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全省和安徽、浙江、福建的小部分地区。

朱元璋的势力相对较弱,仅相当于今江苏、安徽的一小部分和浙江的中部、南部。

朱元璋面对陈友谅的威胁,召集谋士商讨对策。有人建议收复太平、退守钟山或投降陈友谅,但这些建议均被朱元璋否决。

刘伯温建议朱元璋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在龙湾埋伏兵力以伏击陈友谅。朱元璋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并令康茂才写信给陈友谅诈降,引诱其深入。

在战斗过程中,陈友谅被康茂才的信所迷惑,放松了警惕,率军前往龙湾。

当陈友谅发现康茂才的诈降计策时,已经为时已晚。朱元璋的军队在龙湾对陈友谅的军队进行了伏击。

战斗中,天突然下雨,红旗举起,朱元璋命令部队前往攻打陈家军立于龙湾的营栅,诸军奋勇争先。

朱元璋在龙湾之战中取得了胜利,并一举收复了被陈友谅占领的许多城池。

此战是陈、朱两大政权对抗的转折点,朱元璋的势力逐渐赶上并超过陈友谅,为其后来打败陈友谅、消灭陈汉政权、建立大明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就是说,大明的龙湾之战是朱元璋在元末明初时期,为了应对陈友谅的威胁而采取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其胜利对朱元璋的政权稳固和扩张具有重要意义。

还有在大明时期,救援安丰的军事行动,具体指的是朱元璋为解救被围于安丰(今安徽寿县安丰塘镇)的小明王韩林儿,与张士诚部进行的作战。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派遣其部将吕珍率10万大军攻打安丰,意图一举扑灭由刘福通和韩林儿领导的“韩宋”朝廷。

此时,韩林儿和小明王所在地安丰正处于被围困的危机之中,刘福通被迫向朱元璋发出求援请求。

尽管谋臣刘伯温建议朱元璋按兵不动,让张士诚和刘福通相互厮杀,但朱元璋最终决定亲自率军救援安丰。

朱元璋认为,安丰是应天府(南京)的北方屏障,如果被张士诚占领,自己的势力将受到威胁。

朱元璋亲率主力北救安丰,并在战斗中取得了胜利,成功击败张士诚的军队,迫使其撤退。

安丰之战的结果是安丰城破,刘福通战死,但朱元璋亲自督阵,三战皆捷,吕珍遁走。

朱元璋将韩林儿、刘福通安置在滁阳,并继续其军事行动和扩张计划。救援安丰是大明时期朱元璋为解救被张士诚围困的小明王韩林儿,而采取的一次军事行动,这一行动不仅展现了朱元璋的决断力和军事才能,也对其后来的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刘浩屿喝了一口茶水,脑子里马上就想到了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和维护自己的统治,对那些大权在握的功臣们采取了极端措施,几乎将他们赶尽杀绝。

在胡惟庸案例中,可以看到,当胡惟庸成为宰相后,他变得飞扬跋扈,独断专权,甚至私阅公文、隐匿不报。看到朱元璋对其他犯错的官吏惩治非常严厉,胡惟庸认为自己的行为如果被朱元璋知道后,必然性命不保。因此,他勾结了那些曾经被朱元璋处置过,心怀不满的官员,准备起兵反叛。

然而,朱元璋随后派兵将胡惟庸及随同叛乱的士兵全部捉拿处死,并且大肆屠杀有关的官员和平民。

这表明,虽然有些大臣有反叛的意图,但由于谋事不详、兵力不足等原因,他们的反叛行动被朱元璋迅速镇压。朱元璋通过恐怖统治,除了手握重兵的蓝玉一党外,其他真正手握重兵、能对统治产生威胁的人都是他的铁杆支持者。

因此,大多数大臣在面对朱元璋的屠杀时,即使有反叛的想法,也因为实力不足和谋略不周而被迫选择坐以待毙

在大明,后来有好多功臣,没有逃脱兔死狗烹的厄运,在大明时期,尽管有许多开国功臣为国家的建立和稳固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们的结局并不理想,很多都遭受了统治者的猜忌和迫害,如同“兔死狗烹”一般,即在成就事业后将有功之臣杀了。

具体来说,明朝开国功臣的结局各不相同,但其中不乏悲剧色彩浓厚的例子。历史上著名的将领如刘伯温、常遇春、李文忠、邓愈等,他们为明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他们的寿命相对较短,有的因病去世,有的则在战争中或政治斗争中遭遇不幸。这些功臣的去世,既令人惋惜也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

而“兔死狗烹”这一成语,则来源于古代的一个典故,意思是指事成之后把效劳出力的人抛弃或杀掉。在明朝的语境中,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那些功高震主、但最终遭到君主猜忌和迫害的开国功臣。

那些功臣在帮助君主成就大业后,往往因为权力过大、威望过高而遭到君主的猜疑和打压,最终落得悲惨的下场。

总的来说,“在大明,后来有好多功臣,没有逃脱兔死狗烹的厄运”,这是对明朝时期开国功臣悲惨命运的一种概括和反思,也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无情。

……

小伙伴们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首发吧

写评论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