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9章 看我如何结本子

搜索 历史 用户

第19章 看我如何结本子

落叶依旧铺满了林荫小道,每一片都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曹睿的脚步声,在这寂静的小道上回响,他的心中却如同翻涌的江水,无法平静。

刚刚从院长办公室出来的他,肩上又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开启国家社科基金的结项流程。

发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流程,撰写结项报告书是形式上的第一步。

在学术圈内,写结项报告书俗称“结本子”。按照国家社科基金委的要求,结项报告要包括项目的背景、研究目的、意义以及预期目标、研究方法与过程、研究成果、社会价值、经费使用情况等内容,一般在8000字到30000字左右。

而罗院长牵头、曹睿参与的这两个项目,一个叫“国际传播中提升我国主流媒体影响力的策略研究”,另一个叫“明清小说与民俗文化研究”,方向虽然风马牛不相及,但罗院长却能同时成为这两个重要项目的负责人。

想到这里,曹睿不由得暗暗好笑。看那些为学的人,站在讲台上对学生大谈什么“专业主义”“理想与道德”,给政府和企业作报告时,PPT的最后一页一定会提到“推动决策与管理专业化、科学化”。

嘴上说的天花乱坠,心里的小算盘啪啪作响。到自己身上,那就立马原形毕露了。拿罗院长这两个项目来说,一个是新闻传播领域,一个是古代文学领域,而院长自己呢?本科就读本校行政管理学院,研究生跨到了中国近代史,博士是参加工作之后在职拿的,还是政管学院的学位。

三个专业,哪一个都跟新闻传播和古代文学不搭边,但现实是,如今这两个项目,他罗院长不仅申请下来了,而且马上要结项,不仅要结项,而且还要优秀等级。

谁专业?谁业余?怎么个专业法?说到底,在混学术圈,一千个人说不行都不要紧,只要几个关键少数力挺,别人就拿你一点办法没有。

在罗院长这种人眼中,教育主管部门不过是个文官系统,组织会议、联系专家、筹措经费,这才是他们的本质工作,至于专业领域内的事,他们懂吗?

全国有12个学科门类,92个专业,506个方向,还有数不尽的亚专科、细分方向,这些壁垒森严的学科,他们想懂吗?他们敢懂吗?项目给谁、谁定项目,还不是都是学术圈内几个大佬议定的?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这句话,是官场众人耳熟能详的一条公理,学术圈青出于蓝,据此衍生出两条推论,把这套厚黑学真正玩儿出了花样。

推论一:我说你行,你说我行,我俩就都行。

推论二:我说他不行,你也说他不行,他就真不行。

从这个角度看,那些学阀们,才是真正掌握庸俗哲学精髓的一群人。

坐在办公室里,曹睿眉头紧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就在这时,一阵轻轻的敲门声打破了办公室的宁静,李若一正站在门口,脸上带着一丝焦急和不安。

“若一呀,快进来,有什么事儿吗?”曹睿站起身来,招呼李若一坐下。

“曹老师,罗院长对结项报告书有最新指示。”李若一开门见山地说,“一是政治站位要高。二是社会价值要大。三是学术视野要广。四是工作作风要实。院长还说,时间紧、任务重,让你最近推开的一切教学任务,专心把本子弄扎实。我的资格论文,他也让暂时停止了,让我全心全意帮你弄报告书。”

她像背贯口一样,一字不落地复述了罗院长的“重要指示”。然后用求助的眼神望向曹睿。

显然,对于这种云山雾罩、大而化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指示”,她不知道该如何落实。

在听完李若一的传达后,曹睿站起身来,踱步到窗前,望着窗外的景色,脑子飞快地思索着。过了几分钟,他深吸一口气,转过身来,对李若一说道:“好的,我明白了,咱们必须按照罗院长的指示,尽快把结项报告弄出来。”

李若一茫然地点了点头,又局促地问道:“可是,曹老师……罗院长那几条指示,我心里实在没底。”

看着她急切又无助的样子,曹睿笑了,然后胸有成竹地对李若一说:“这些指示你暂时不用管,我心中有数,现在,请你帮我找几样东西。”

李若一打开笔记本,作出认真记录的样子。

曹睿在办公桌后又踱了几步,缓缓开口说道:“一是,近三年来的《秋实》杂志,去图书资料室全部借过来给我,一本都不能少。二是今年来,中央几个主流媒体关于明清文学进程和国际传播最新实践的重磅新闻报道和言论评论,需要你去数据库检索,然后打印出来给我。三是,国际学术圈重要的汉学研究期刊和新闻传播研究期刊,也要一年内的。四是,嘿嘿,学院文印室的资深校对——老王头。”

“就……就这些?这跟罗院长的指示有什么关系呀?曹老师,你确定吗?”李若一听得一头雾水。

“嘿嘿,相信我不会问题的,你尽快去找资料吧!”曹睿自信地对这个女孩说。

在单位混,读懂领导指示批示,这是一项基本功。但几乎所有的领导都不会把话说明,这是权力的艺术,更是自保之道。曾经,有好事者研究过,领导批示中“同意”中蕴含的不同意味儿。在那篇文章中,“同意”二字横写与竖写,连笔写还是正笔写,后面加黑点还是画圆圈,用钢笔还是用圆珠笔,都有千差万别甚至截然不同的含义。

但在曹睿看来,这种解读未免有些故弄玄虚,甚至神经紧张了。学术圈内,上级的指示批示,虽然也需要下级揣摩理解,但远不至于到这种鹤唳风声的地步。

熟悉领导的喜好、了解领导的习惯,就能更好融入语境,创造性地理解、执行指示批示。

再看罗院长这四条指示,翻译成大白话就是:“结项报告要注重与上层最新精神相结合,与业界最新的动态以及实践成果相结合,善于借鉴、吸收国内国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能出现错字别字、丢字落字等低级差错。”

搞学术,在当下搞学术,尤其是搞人文方向的学术,只会拉车不会看路可不行。

不管是写本子还是发论文,有的放矢,才能百发百中。

接下来的几天里,曹睿几乎足不出户,沉浸在烟波浩渺的信息海洋中,寻找着每一个可能有用的观点与事实。

而李若一找来的那些资料,成为他构建结项报告书的“砖块”与基石。

《秋实》杂志上的重要文章,为他提供了政治指引;中央主流媒体的报道和言论评论,帮助他捕捉业界最新动态;权威汉学研究期刊和新闻传播研究期刊,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而经验丰富的校对老王头,则确保了报告书文通字顺、准确无误。

熬了两个通宵,一份初步的结项报告书终于被曹睿“跑”了出来。

紧接着,李若一发挥她的文字优势,对报告书进行润色。她的笔触细腻、灵动,使得报告书更加接地气,同时也更加严谨和具有说服力。

之后,李若一又把文稿送给老王头。坐在工位前,老王头戴着一副老花镜,手中拿着一支红笔,逐字逐句地审视着报告中的每一个细节,对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结论都进行了反复核实、推敲。

终于,在接到罗院长指示之后的第四天下午,一份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现实观照,连天接地又博览中外的结项报告书,终于放在了院长办公室的桌面上。这份报告书,凝聚着曹睿的心血和智慧,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经过反复打磨。

拿起报告书,罗院长仔细地翻阅着。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审慎的光芒,似乎在寻找着每一个可能的瑕疵。然而,随着阅读速度加快,他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嘴角也露出了一丝满意的微笑。

“很好。”罗院长简单地评价道,“有深度又有广度,政治站位高,社会价值大,学术视野广。看得出来,你们确实下了不少功夫。”

“抓紧造账吧,倒排工期,流程往前赶,争取尽快走到专家评议那一步。””罗院长的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坚定。

小伙伴们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首发吧

写评论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