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6章 收集情报

搜索 历史 用户

第16章 收集情报

罗院长办公室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桌面上,给凝重的气氛添了几分温暖。曹睿站在办公桌前,听着院长的指示,心里虽有些抵触,却也明白这是工作的一部分。

搜集国家社科基金结项评审的专家名单,这任务背后的意图,曹睿心知肚明。罗院长想要的,无非是通过一些“非常手段”,为自己的科研项目铺就一条通往“优秀”的康庄大道。

“曹睿,这事儿就交给你了。我知道你有能力,也懂分寸。”罗院长的话语中带着不容拒绝的威严,眼神里闪烁的是对成功的渴望。

曹睿点了点头,走出办公室,深吸一口气,试图平复内心的波澜。他知道,这个任务远比想象中复杂。评审专家的名单保密程度极高,只有一个庞大的“专家库”作为参考,而要从这茫茫人海中筛选出可能的评审委员,无异于大海捞针。

走在校园的小道上,曹睿的心情逐渐平静下来。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斑驳地洒在他的身上,仿佛给他带来了一丝温暖和力量。他明白,虽然这个任务让他有些为难,但既然答应了罗院长,就要全力以赴去完成。

他开始调动自己在学术界的人脉,试图从朋友和同事那里打听出一些蛛丝马迹,特别留意那些有过评审经验的学者,希望能从他们的言谈中捕捉到一些线索。

首先,他拨通了师妹马伊洛的电话。马伊洛是临济大学新闻学院的副教授,导师是学科评议组成员,因此她掌握很多社科基金评选的内部信息。

曹睿深吸一口气,按下通话键。“嘟……嘟……嘟……”电话铃声响了几声后,终于被接起。“喂,伊洛吗?我是曹睿。最近怎么样?我这边有点事儿想请教你。”曹睿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轻松自然。

“哦,曹睿啊,好久不见。有什么事儿吗?”马伊洛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带着一丝好奇。

“是这样的,我这边需要搜集一下今年国家社科基金结项评审的专家名单,明清小说和国际传播方向的。你知道,现在是风口浪尖,我知道,这事儿有些敏感,但事出突然,实在是需要一些线索。师妹能不能帮忙问问?哪怕给点方向也好。”曹睿直言不讳地提出了自己的请求。

马伊洛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思考着什么。“这个嘛……师兄,这个时间点,这种事确实有点尴尬,毕竟涉及到原则问题。”马伊洛有些犹豫地说道。

电话里,一阵不长不短的沉默,马伊洛似乎在反复掂量这件事儿,然后缓缓开口:“这样吧,今晚老爷子正好要请客,几个同门都要来,我见机行事,看能不能问出点信息。搞不定你也不能怪我哦。”

曹睿感激地说:“那太好了!谢谢你,伊洛。如果真能问到,那就太感谢了。当然,如果实在问不到,也没关系。”

电话那边,马伊洛粲然一笑,“行吧,我尽力而为。回头再联系。”说完便挂断了电话。

同马伊洛打完招呼之后,曹睿又拨通了师兄程宇的电话。他是国家社科基金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不管是评审专家资格、上层领导的喜好,还是今年评优的重点方向,这些信息都要从他这儿过一遍手。

“程宇师兄,你好!我是曹睿。最近忙什么呢?也不说回母校指导工作,给小弟个机会,请您一起碰碰杯。”曹睿语调随意地寒暄。

“哦,曹睿啊!好久不见了。有什么事儿吗?尽管说。”程宇的声音显得很是亲切。

“哎呀呀,大领导真是慧眼如炬,啥事儿都瞒不过师兄您。”上学期间,程宇就很照顾这个小兄弟。在他面前,曹睿表现得非常自然、放松。

“是这样的,师兄。我领导今年有两项国家社科基金要结项,他决心很大,结项等级非要往最高阶上冲一冲。现在项目评审每年变化这么大,评审专家每年都来回变,我们在下面什么风都听不到,您在上面高屋建瓴,给兄弟开开小灶呗。”曹睿拐弯抹角地提出请求。

“你小子,上学的时候可不记得这么油嘴滑舌啊。好嘛!上午刚开过保密会议,你这是考验我的原则性呢?”程宇虽然佯装嗔怒,但语调依然十分轻松。

“哎呀,又不让您泄题,划划重点总可以吧?还请师兄指条明路。”曹睿丝毫不给对方拒绝的机会。

“这种事儿不好说呀。这样吧,我记得上周三《中国教育报》的文章很有分量,建议你认真学习。”程宇咬文嚼字,特别把“认真学习”四个字读的很重。

“太感谢了,师兄!”曹睿心中已有了七八分把握。

结束与师兄的通话,他马不停蹄来到学院资料室,让图书管理员找一份上周三的《中国教育报》。

从头翻到尾,又从尾看到头,一份对开的《中国教育报》被曹睿反复研读,最终停留在理论版的“学界之声”栏目上。这期理论版的主题,是“促进新闻与文学研究优势互补,建设更高水平的人文学科”,邀请了七八位在国内颇具影响力的专家学者谈谈看法。

曹睿知道,自己要找的东西,就藏在这页薄薄的报纸里。

他认真记下每一位专家的名字、单位和职称,在学术网站上,检索他们的成果、研究方向和兴趣偏好,以求有的放矢。

接下来的几天,曹睿开始深入研究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结项评审的公告和新闻。他注意到,虽然评审专家的名单是保密的,但评审结果的公告中往往会匿名提及一些专家的意见和观点。

魔鬼的细节,就在这些蛛丝马迹里。

曹睿把这些公开信息与《中国教育报》上的专家观点相互印证,逐渐拼凑出更完整、准确的人物画像,包括学术地位、就职单位、研究兴趣、评审风格,甚至籍贯和个人爱好。

找人和公开信息的整合能力,这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此时,栖息着的记者之魂,再度在曹睿身体内熊熊燃烧。

“滴——嘟——”一声,马伊洛又送来重要助攻——那是一条内容十分简洁的手机短信,简短到只有一句古诗:“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略微迟疑之后,曹睿再次眼前一亮:这丫头,送助攻送的真是悄无声息。

他把报纸上的七八位专家的信息再度分门别类,找出那些在杭州、汴州有过求学、工作或生活经历的人。

最终,他锁定了三位关键人物:京州大学的吕致教授、之江大学的黄珊教授以及江州文学研究所的白颂研究员。这三位专家,无论是在学术界的地位还是影响力,都足以影响评审的结果。

吕致教授,这位京州大学文学院的翘楚,在学术界早已声名远扬,成为众人敬仰的对象。

他的研究领域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近年来,又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注度日益增加,这一转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通过仔细阅读他的多篇论文和研讨会发言,曹睿深刻地感受到,吕教授在文化领域的独特见解和深入思考。

不过,也有消息说,老吕头倔得很,在项目评审工作中,向来“丁是丁、卯是卯”,很难做工作。这使得曹睿不得不深思熟虑,究竟要怎样做,才能得到他的青睐?

黄珊教授,之江大学社会学系的新秀,她的研究聚焦于社会变迁与性别议题,多次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评审专家。在学术界,她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闻名。

从评审风格看,黄珊偏向于创新和实用性,这一点,能从她活跃的社交媒体和对一些前沿议题的探讨,中窥见一斑。

白颂研究员,江州文学研究所的顶梁柱,在古代文学这一领域的江湖地位举足轻重。白研究员的学术态度保守而严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这一点,在他大量的古籍研究论文和文学评论中得到了印证。

而在评审时,白颂往往更注重项目的传统价值和文化底蕴。

三位专家,三种风格,三种立场。曹睿心中多多少少有了些底。

接下来的工作,更是一场智慧与策略的较量,他必须根据这三位专家的兴趣、喜好和研究方向,制定出最合适的策略,以确保罗院长的科研项目能够在评审中脱颖而出,获得“优秀”的等级评定。

夜色渐深,曹睿办公室的灯光依旧亮着。他埋首于案前,认真研究一份份资料、一篇篇论文。他知道,这条路不好走,但既然选择了,就要全力以赴。

在这个人情社会里,原则,不过是摆在桌面的图章。对有的人而言,原则是刻在铜板上的法令,坚不可摧、不可逾越。而在另一些人看来,原则是橡皮、是面团,弹性十足、随时可变,决定其是刚还是柔的力量,不在桌面上,而藏在桌子底下。

在这场情报战中,曹睿已然取得先机,但接下来的挑战,势必更加激烈。

小伙伴们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首发吧

写评论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