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1 章 大楚医学院建立

搜索 历史 用户

第31 章 大楚医学院建立

胡子玉的《大楚日报》刊印的招聘广告不到10天,就陆陆续续有几十人来应聘,胡子玉吩咐人一定要好好招待这些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胡子玉作为穿越者,他当然知道在古代打仗,如果碰到什么瘟疫,破伤风等伤口感染 ,那基本上就等于被判了死刑,后世会有先进的医疗条件,那就是古代那些前辈们用自己的鲜血总结出来的。

胡子玉之所以要建立大楚医学院 ,一方面是现在民间的医疗条件太差了,每年因为病死的和夭折的人比打仗死的还要多,所以他才要建立大楚医学院,另外一方面就是,军医的建立和培养,胡子玉穿越之前就研究过军医的历史,发现现代的医疗历史就是一本血泪史。

周代是中国历史上军医制度的萌芽时期。据《周礼》记载,周代官方医生分为四种,其中“疡医”专门负责治疗战争造成的创伤、骨折以及肿疡或溃疡,这标志着军医制度的最早形态。疡医的存在,反映了当时对士兵战伤治疗的重视,是军医制度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士兵的健康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负。各诸侯国君主开始重视士兵的医疗保健,如《司马法·仁本篇》中提到,对伤兵的救治不力将受到严厉的处罚。此外,出土的居延竹简显示,边防军中已有军医的存在,且军医的工作开始出现了分工,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军医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期间最有名的将军应该是吴起,吴起在带兵时非常注重与士兵同甘共苦,他穿着与士兵相同的衣服,吃着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时也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粮食,这赢得了士兵们的爱戴和尊敬,甚至亲自为士兵吸吮脓疮,这体现了他爱兵如子的一面。然而,这种行为也引发了一些士兵家属的担忧,因为他们担心亲人会因此而在战场上更加奋不顾身,甚至牺牲生命。例如,有一个士兵的母亲在得知吴起为她儿子吸脓后,感到非常悲痛,因为她的丈夫也曾受到过吴起同样的待遇,并在战场上英勇战死。她担心儿子会重蹈覆辙。这个故事反映了吴起深得士兵爱戴的同时,也暴露了他带兵严格、要求士兵绝对忠诚的一面。

汉代是中国古代军医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根据《汉书》和《后汉书》的记载,汉代在中央和地方军队中均设立了医疗机构,如太医令丞、宫医卫士等,负责军队的医疗保障。特别是在边疆地区,如居延汉简所揭示的,军医不仅负责日常的医疗工作,还包括对伤员的分类治疗和疫病的防控。汉代的军医机构已初具规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医疗体系,为后世军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军医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军医机构的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军医机构设置:唐代初期李世民因为南征北战,经常受伤,待天下太平后就设立了“天策上将府”,专门负责军事医药事务,标志着军医机构开始系统化。功曹参军等官员负责具体医药事务的管理。

医疗人员配置:唐代地方部队中,平均每三府配备有一名医务工作者,包括太医、药童、针灸师等,以保障士兵的基本医疗需求。

医疗制度:唐代制定了详细的战时医疗、运送及抚恤制度。例如,《卫公兵法》规定了伤病员的分类治疗和运送标准,以及对医疗失职者的处罚措施。

宋代军医制度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军医院的设立和医疗专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军医院的设立:北宋末年,设立了地方性质的军医院——“医药院”,专门收容在战争中负伤的士兵,这标志着军事医疗开始从一般医事中分离出来,逐步走向专业化。

专业化发展:宋代军医不仅数量有所增加,而且在专业技能上也得到了提升。太医局指派的驻泊医官负责军队的医疗工作,且医学教育与一般医学教育相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军医。

医疗制度的完善:宋代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采取了更为细致的措施,如确保饮食安全、避开险恶驻地、享有日常休假等预防措施,以及派遣医官巡诊、进驻军医随诊等治疗措施。

到了明代军医制度随着募兵制的实施而逐步发展。募兵制代替了传统的世兵制,使得军队结构和人员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这一背景下,军医的配置也得到了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洪武皇帝朱元璋因为自己也曾经身先士卒,身经百战后才活了下来,他当皇帝后,对手下的士兵格外关照。

京军军医配置:京军作为明代的主力军队,规模庞大,通常维持在二十万以上。京军中的医官和医士均由太医院派遣。据洪武四年的统计,京师三大营的兵士为二十万,但配备的军医仅有12人,平均每17300名士兵才有1名医官。这一比例虽小,但由于京军与太医院距离较近,医疗资源相对充足,因此不需大量配置固定军医。

地方卫所军医配置:明代地方军队主要是卫所军,规模在满员情况下约有二百六七十万左右。据《明史》记载,边关卫所及人聚处均设有医生、医士或医官,由太医院选拔派遣。然而,史料显示,卫所军中每五千名军人中仅有医士一至三名,这一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因此,明朝史料中常见卫所军因缺乏军医而请求太医院派遣医士的记载。

明清时期,军医与士兵之间的比例规定体现了军医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明代军医比例:明代卫所军中,每五千名军人配备一至三名医士,这一比例虽然较京军为高,但实际仍显不足,在洪武皇帝的时候 ,天下打仗的地方也不多,所以就这样安排的,到了永乐皇帝的时候,因为朱棣五征漠北,每次都是几十万大军,所以军医数量有所增加,后来洪熙皇帝继位,他是历史上有名的仁德之君,他一继位就停止了大规模用兵,开始裁军,军医的数量急剧下滑,直到宣德帝登基才有所恢复,可他英年早逝,之后军医数量就开始下滑了。例如,正统十年五月,延安卫所军士数万人患病,因缺乏医官和药物,导致大量士兵无法得到及时治疗。

明清军医制度的完善:明清时期,政府对军医制度进行了明确规定,包括军医的选拔、派遣、职责以及与士兵的比例等。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军队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士气。

战伤救治规定:明代士兵在战斗中受伤后,军医会根据受伤情况进行等级评定,并给予相应的治疗。这一做法可能是中国军史上最早的战伤等级评定标准,体现了军医制度的人性化和科学化。

残疾士兵的关怀:明朝对于因战斗负伤或残疾而失去从军资格的士兵,采取了一定的人道主义措施。明太祖设立了"安乐堂"作为残疾士兵的疗养之所,并下诏为残疾士兵提供居住和生活保障,虽然这一措施在明代中后期因官僚体制的腐朽而未能完全落实,但体现了对伤残士兵的关怀和尊重。

在中国古代,军队医疗条件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败和军队的士气。对于伤病士卒的施救与运送,历代都有严格的规定和完善的体系。

施救规定:古代军队中,对伤病士卒的施救非常重视。根据出土的汉简和史料记载,军队中有专门的军医负责战场急救,对伤员进行初步治疗,并根据伤情的轻重进行分类。例如,《汉书》中提到,对于受伤的战士,会根据伤势的严重程度,使用不同的运输工具进行后送,如“三创者载辇,二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

运送方法:在战场上,为了确保伤员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古代军队发展出了多种运送伤员的方法。轻伤员可以步行或骑马撤离,而重伤员则使用担架或车辆进行后送。在宋代,甚至出现了专门用于运送伤员的“医药院”,这标志着军事医疗的专业化和系统化。

军医的训练和选拔是保证军队医疗水平的关键。历代对军医的培养都有严格的标准和程序。

训练内容:军医需要掌握的基础医疗技能包括但不限于创伤处理、骨折固定、草药使用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军医的训练内容也逐渐丰富,包括了对传染病的防治和战地手术等高级医疗技能。

选拔标准:军医的选拔通常非常严格,要求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在明代,军医的选拔甚至涉及到了对医生的等级评定,以确保军医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防疫和战伤抢救是古代军队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都有相应的规定和措施。

防疫工作:在古代,由于医疗条件有限,传染病往往对军队的战斗力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军队中会有专门的防疫措施,如隔离病患、焚烧或深埋病死者的遗体等,以防止疾病的传播。

战伤抢救规定:为了提高战伤的救治率,古代军队制定了详细的抢救规定。例如,在战场上,军医需要迅速对伤员进行分类和急救,对于重伤员优先救治,以提高其生存率。同时,对于战伤的分类和治疗也有明确的规定,以确保伤员能够得到最合适的救治。

汉代边防军的医疗设施体现了当时较为先进的军事后勤体制。据《汉书·晁错传》记载,文帝时期,晁错建议在边塞招募人民并设置医药以救治疾病。1931年西北考察团在居延地区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汉代边防军中医疗设施的存在。出土的木简详细记载了士卒的医疗情况,包括疾病名称、治疗方法以及治疗结果。此外,还发现了军用药函“显明药函”以及“药盛橐”等遗物,这些均表明汉代边防军已具备一定的医疗组织和设施。

宋代医药院的设立是古代军事医疗制度的一大创新。医药院主要负责收容和治疗战争中的伤病员,其职能包括疾病预防、治疗、药品发放等。《宋史》记载,景祜三年(1036年),因广南地区兵民苦于瘅毒,政府设立医药院以提供医疗服务。此外,宋代还制定了《宋刑统》等法典,对医疗事故、医德等进行了规范,显示了宋代对医药院职能的重视及其对维护士兵健康、保障军事战斗力的积极影响。

明代在军事医疗设施方面有两项重要设立:安乐堂和养济院。安乐堂主要作为宫廷太监患病养体之所,而养济院则是收养鳏寡孤独和残疾人的慈善机构。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元年(1368年)下诏,要求官府对无法自养的鳏寡孤独废疾者进行存恤,随后在洪武五年(1373年)下诏设立孤老院,后更名为养济院。《大明律》中亦有相关规定,确保养济院的运行和官府的责任。养济院的建立和运行不仅体现了明代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

古代军队医疗条件与现代相比虽显原始,但在当时已具备一定的体系和方法。从周代开始,军医制度逐渐形成,各朝代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与完善。

周代已有“疡医”负责战伤治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君注重士兵健康,设有专门房舍疗养伤兵。

汉代边防军中设有军医,居延竹简记载了军医的工作与分工,体现了医疗体系的初步形成。

唐代太医署开始承担军队医疗工作,体现了军医制度与国家医疗机构的结合。

宋代设立“医药院”,标志着军事医疗开始专业化,军医制度进一步发展。

明清时期军医制度达到顶峰,政府规定士兵与医生的比例,体现了军医制度的成熟与完善。

古代对伤病士卒的施救有详细的规定,包括救治、运送、护理及补给。

军医的训练与选拔严格,同时注重军队防疫,反映了对军队健康的全面关怀。

高级将领享有特殊医疗待遇,而普通士兵则依靠相互救治,反映了战时医疗资源的分配与实际救治情况。

中国古代军队医疗条件虽不比现代,但各朝代均有系统性的医疗保障措施,体现了对士兵健康的重视和军事医疗事业的发展。从周代的疡医到明清的军医制度,古代军队医疗不断进步,为现代军事医疗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小伙伴们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首发吧

写评论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