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0章,哲学与艺术4

搜索 历史 用户

第50章,哲学与艺术4

(因为平台规则,这一章呢改的面目全非了,凑合一下吧)

中庸思想和我们平常对话中的中庸一词含义不同。《中庸》有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是天地万物运行的根本,和是达到中的途径。达到中和,天地秩序就建立了。万物就可在天地秩序里生生不息。中庸还有一句话: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上天承载,化育万物。无声无息,不动声色。这才是最高境界。让万物和谐共生是中庸的目的。

中庸是要构建天地秩序,在秩序里天地万物可达最好状态。这种秩序里面,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它不是互相排斥,折中调和。而是完美融合。天地为系统,万物各安,和谐。这是最好的状态。最好的秩序。这个秩序儒家称为中,道家称为道。为什么我们国家热爱和平,我想离不开儒释道。他们的思想都认为竞争是不得已的手段,而和谐共生才是目的。中庸的思想没有任何道德因素,仅仅是符合自然秩序,是非常靠近道家思想的。有句话叫儒乃入世之道,道乃出世之儒。儒的目的就是达到道,他的道德教化是手段。

解决对立关系中的矛盾不是中庸,让矛盾在更高纬度统一才是中庸。中庸的核心是中,不是庸。中庸也称中用,通假字。庄子《齐物论》有言:庸者,用也。用者,通也。通者,得也。《中庸》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可以理解为中的用法。中是本体,用是用法。中是自然秩序,用是实践自然秩序。解决问题呢,局部角度的方案都有问题,只有站在道的高度,中的高度,才能从全局出发解决问题。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的自然秉性就是天命本性,这是上天赋予,不是人为设定。引导事物向本性发展就是道,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就是教。中庸是天性,不是人为。不是可能性是必然性。率性就是真诚。坦诚率真,没有人为修饰。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显乎隐,莫显乎微,是故君子慎其独也。真正的君子独处也要严于律己,道是人固有的天性。就如同自己的影子一样,这就是可离,非道也。人的道德来自天性,不是来自理性,这种天性会赋予我们一个仁的道德,仁是天赋予的道德感。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天道,遵循天道就从仁开始。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这就是说人的道德来自于天性。

东方哲学道德是天性,西方是理性。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不知道道德知识就没有道德行为。苏格拉底还说:无知即罪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道德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道德是情感追求,也是理性追求。还说:道德行为是一种合理的行为。休谟说:人类道德来自一种效用,也就是提供福祉,增强幸福感。所以人们选择遵守道德原则。边沁继续发扬理性道德,创立了功利主义道德哲学。边沁:能给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就是道德的。尼采就提出质疑:人并不一定是为了幸福才活着,只有英国人这样认为。后来詹姆斯的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都是受功利主义影响。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四端说,显然我们和西方是截然不同的道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中与和的关系有点像道家道与德的关系。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道是本质,德是道的外在表现。中是本质,和是中的外在表现。表现出和就是遵循了中。中国的外在表现就是和平。一个人平静淡定谦和,就是内心遵循了中。一个人外在表现有德,就是内在遵循了道。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聪明和笨都不好。这不是说我们不去追求极致,而是主动选择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具备以上三种品质,才可以达到中庸。用西方哲学讲中庸就是,凡事勿过度。用道家讲就是反者道之动。

孔子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是一种至高至极的境界,很少人能始终奉行。曾仕强曾老说过:中庸就是合理。林语堂先生说:中庸就是度。中庸是来自于古人对大自然的观察,而不是人为凭空设计的。中庸追求的不是确定性,是合理性,是实践性。我们以最终效果为原则,以自然法则为原则。中庸是非常接近道家的,也很符合庄子。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人的能力知识有限,在大自然面前十分渺小。自然秩序道家称之为道,儒家称之为中。中庸有很大的包容性,这是华夏民族5000年不倒的根本。

为什么我能一边践行中庸,又一边践行陈独秀先生的偏颇主义呢?因为中庸的重点恰恰是执其两端,只有你掌握了偏左和偏右的两种极端,你才能更好的完成高维的中。就拿一年四季举例,冬天夏天就是偏颇主义,太冷或太热,他俩代表太阳和太阴。春秋就是中,他两代表少阳少阴。所以太冷和太热各占一个季度,不冷不热占两个季度。可见宇宙规律是靠近中的思想的。中是长远的,极端是不长远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祖国成为了四大文明古国唯一存活下来的,因为我们发现了道和中的思想。对于人生来说,你体验过成功和失败,就找到了两个极端,然后就可以达到中了。一种不成不败的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君子是践行中庸的人,小人不是。孔子说: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君子按中庸原则处事,即便没有人知道,也坚持不后悔,这只有圣人可以做到。孔子说: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君子之道广博又精深,普通人是可以理解的,圣人也不能精通。这是君子之道宏大的地方,极具包容性。《中庸》有言: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君子之道没有神秘的,每个人都可以实践,如果有人觉得这种智慧可以脱离人,高于人,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道。所以说大家大可以自诩君子,让愚夫尽可能嘲笑吧。孔子说:君子之道就像鸢鸟在天空飞翔,鱼儿在深水遨游一样。按照自然本能形式。孔子说道不远人,它不高深。但又没有人精通。庄子秋水篇也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没有办法与井底之蛙谈论大海,因为它有空间局限。没有办法对夏天虫子说冬天,因为它有时间局限。也不能对认知浅薄的人谈论道,因为他有教化的约束。君子之道的本质就是做你应该做的事,按王阳明的心学就是致良知。按康德实践哲学就是理性上你也必须这么做。为什么那么多伪君子,就是因为他们明白了理性上应该做君子,独独缺了良知。他们大多学习西方哲学,善于用脑,但是对东方哲学充耳不闻,不善于用心。为什么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尽是读书人。因为读书人用脑,尤其是考功名的读书人。但是泥腿子用心。功字加一个字就是功利,有功有利那就是理性,就是脑。

良知和理性,心和脑有对立性,也有同一性。孟子的‘应该’是包含理性和本性。应该表示理所应当。从理性来看也是要这样做,和良知不冲突。王阳明的思想是我们行为基于良知,良知只是本能的道德情感吗?它也包含某种理性。良知就是天理,天理就是天规定的原则,具有普遍性。程朱理学说: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可以获得天理。其实呢不冲突,天理在外为天理,在内为良知。天理就是最高的理性的原则。致良知不是按照喜好和情感做事,是按照天理。只是这个天理也存在于你的内心。

王阳明说: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这个和康德的道德律令类似。道德律令是绝对律令,具有普遍性,必须遵守。康德认为实践领域,道德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就好像理性领域,真理具有普遍性必然性一样。康德有三条最高道德律令,其中一个是,你行动的时候你的行为具有普遍立法的意义。这条就是让良知成为天理。

《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还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为什么说厚德载物?德可以分为德智力。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从至诚到明德是天性使然。从明德到至诚需要领悟与教化。至诚就是真诚,最高的真诚,接近道家的真人。诚是德的原则,德是诚的体现。而德最高追求就是至善。人的德是天性良知。德是天道诚在人的身上的体现。明明德就是致良知,就是擦亮原本明亮的德性。《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为其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一言之,诚,至诚者可感悟天道,洞悉未来。明德者,有无限潜力。外在成就由内在德行决定。唯天下至诚胜天下至伪。诚不是老好人,而是遵循本心。遵循道,遵循天理。

诚,一言之,万物本真之状态。在人的身上表现为去除杂念私欲后的本真状态,也是道家的真人。真人是合乎道的人,合乎真的人。而真往往和诚连起来用。《中庸》说: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诚是天道,努力做到诚是人道。做到诚不用刻意勉强,不用奇技淫巧,合乎自然之道,从容自若,合乎中庸之道。就达到了圣人境界。中是道,和是德,中和就是道德。《中庸》还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诚是事物的根本属性。诚贯穿事物发展的始末。体现在事物发展的每个环节里。是万物化育的发端与归宿。没有诚就没有万物。所以诚在儒家思想里,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诚是万物本性,万物演化都体现了诚。在人身上就表现出仁德的本性,儒家的德不是规则与教化,而是天道与天性。《中庸》说: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诚随事物演变,永不停息。

诚是事物本真的状态,是事物本质的属性。通过诚可以认识事物本质。我们如何认识水的本性?可以在河边认识,看到流动的水的状态。还可以跳入水中,感受水的压力,流动。还可以脱掉衣服,感受水的温度,压强,流过肌肤的感觉。这三种都是作为人的角度,不能够认识水的本性。想认识水性,你得把自己带入水的角色。只有你变成了水,融入江海,这个时候你才知道水的本性。这是王阳明致良知的内涵,也是胡赛尔现象学本质还原,先验还原的方法。这个领悟水性的过程就是率性之谓道。如果水性换成天性,就是诚者,天之道。万物就是天的一部分,只有回到本真的状态,至诚的状态才能认识天道。率性之谓道是对事物本质的一种洞察。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充满这种洞察。

《中庸》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儒释道是一家,他们的同一性非常之多。诸子百家都有同一性。求同存异,我们把同一性和分明性都保存了下来就形成了现在的中国文化。汉朝佛教就已经传入中国,这么多年早就是我们的文化了。《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只有达到至诚状态,才能领悟发挥本性,能领悟本性就能领悟众人本性,能发挥众人本性就可以发挥万物本性,能领悟万物本性就与化育万物的至德一样崇高,可以与天地媲美。与日月同辉,天地并列。可见儒家与道家的最高追求是一样。就是五庄观那句对联,长生不老神仙府,与天同寿道人家。这是从至诚开始,知己到知天的由内而外的过程。拥有至诚状态,认识自己本性,认识人的本性,万物本性。最后与天地齐一。正如萨特所说,死亡只是平常的一天,没有特殊意义。因为从宇宙角度来看,你早亿万年就已经存在了,你的状态不过是物质变化而已。如易经所说,精气为物,游魄为变。

《中庸》说: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天看到的天由众多小天体的光芒积累而成,直到无边无际,日月星辰都在其中运行。世间万物都在它照耀之下。今天看到的地是由每一小撮土累积而成,直到广阔深厚。承载华岳那样的崇山峻岭也不觉沉重。容纳众多江海湖泊也不会泄露,世间万物都是由大地承载。我们看到的山,不过是由拳头大小的石头累积而成的,可是当他高大无比的时候,草木生长在他上面,禽兽居住在他上面。丰富宝藏也在其中。我们看到的水是由一勺一勺的水汇流的,当他浩渺无涯,深不可测的时候,蛟龙鱼鳖都在里面生活,珍珠珊瑚奇珍异宝也在里面生长。天地山海都是由小及大。所以了解天地本质,从细微着手。人是万物一部分,从人的本性就可以领悟天地大道。这就是陆九渊说的: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也是王阳明说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而良知就是至诚的本性,人的本性和天道本性是相通的。回到至诚的真人状态,就可以领悟天道了。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儒家的悟道是由内而外的过程,三个步骤,尽心,知性,知天。

大学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什么至诚可以洞悉事物本质呢?不是迷信或者神秘力量。而是至诚融入了趋势。这和道家无为是一致的。庄子和列子都讲了孔子和颜渊的故事,颜渊渡河遇到一个摆渡人,问:怎样学会摆渡?答:会游泳就很快学会划船。会潜水更快。颜渊不理解,问孔子,孔子答:善游者数能,忘水也?善于游泳的在水里不怕水,潜水的把深渊变成陆地,心中没有畏惧与私心杂念。可以在任何情况都应对自若。孔子还说,赌博的时候,如果用土砖下注,就如有神助,如果是黄金就畏首畏尾。这是赌徒看重黄金这种身外之物有了畏惧的原因。所以庄子说:凡外重者内拙。凡是看重身外之物的人,思想必然笨拙。一个至诚的人可以洞悉未来,一个心无旁骛的人能发挥最大的潜力。

儒家的道德和道家不完全相同。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易经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形而上的无形的精神的,道家和儒家都有类似比喻。儒家的德是追求道的方法。对道的实践。《论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孔子培养学生以道为方向,德为实践原则,仁为根本,六艺为涵养之境。礼乐射御书数就是六艺。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王阳明说:知善知恶为良知,为善去恶为格物。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尚书有言:宽而粟,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这九种品格就是德。

小伙伴们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首发吧

写评论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