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5章 哲学与艺术9

搜索 历史 用户

第55章 哲学与艺术9

《正论》荀子说:君王管理公开透明,上公正则下易直。君王是百姓领唱,百官标杆。领唱沉默,百姓无法应和,标杆隐藏,百官无法行动。君王公开透明,臣民就可以管理好。君主端正诚实,臣民忠诚老实。君主公正无私,臣民坦荡正直。君王隐藏不漏,臣民疑惑迷乱。君王阴暗险恶,臣民虚伪欺骗。君主偏袒不公正,臣民结党营私。法家思想,法术势,法是表面规则,术是隐藏规则。韩非子虽然受荀子影响,但治国理念不同。荀子说:有人说,古代没有刑法,如果重罪轻罚,人们就不害怕犯罪。惩罚的目的是遏制暴行,防患于未然。放纵强盗,是鼓励犯罪。武王砍头商纣王就是刑罚。荀子批判宋子。宋子认为,被人侮辱了不觉得羞辱,就可以减少争斗。荀子说:人与人之间争斗的原因,是内心憎恨。就算把侮辱看成耻辱,没有憎恨,也不争斗。就算你不耻辱,有憎恨也会争斗。今天社会的老实人非常多,他们表面上和善,但实际内心充满憎恨,怨恨。一到互联网就非常牛批了。荀子认为羞耻是人的本能,不要试图泯灭本性,而要根本上解决人与人之间怨恨的原因,减少争斗不能靠宽容忍让。而需要公平公正的社会机制,法治社会。法律就是为了公平。荀子说,好人得赏,恶人得罚,公平公正就能减少争斗。

《礼论》礼仪规范是社会规范,礼是道德观念,有道德原则,礼是社会制度,社会秩序的最高准则,礼是先天抽象的规律法则。尊礼仁爱是道德法则。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制自己按礼要求做,就是仁,按这样做了,天下一切归于仁。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尊礼,国家和谐美好。孔子说: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除了礼治理国家,还有别的办法吗?宋明时期,礼成了超验哲学概念。就是天理,所谓礼者,理也。礼是先天的超越人经验的法则,是天理。不仅仅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都对秩序有追求。只是理念和方法不同。秩序是人类普遍追求,西方也不例外。柏拉图理想国就把人分为不同等级类型,在这个秩序基础上,构建理想国。荀子说:人天生有欲望,会追求好东西,没有限度,就有争斗。为了不混乱就有了礼,调节欲望,不让因为物质让欲望得不到满足,也不让因为欲望让物质枯竭。让欲望和物质相互制约,就是礼的来源。礼义是调节社会秩序,满足需求的。荀子说:天地因为礼而风调雨顺,日月因为礼光辉明亮,四季因为礼秩序井然。星辰因为礼正常运行。江河因为礼奔流入海。万物因为礼繁荣昌盛。爱憎因为礼有所节制。喜怒哀乐因为礼恰当得宜。礼约束百姓,百姓顺从,礼规范君主,君主贤明。礼为准则,世间万物即便是变化多端的,也不混乱。荀子说:遵从礼义,天下治理。天下安定。

《乐论》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修养从学诗开始,自立从学礼,完成于音乐。《论语》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听音乐听的尝不出肉味,说,想不到音乐能美到这个程度。《非乐》说:制造音乐器材浪费财物,演奏音乐浪费时间,音乐让人愉悦,让王公贵族荒废朝政,音乐上不利天下,下不利百姓,危害国家,音乐没有用。荀子说:音乐是个人情感不能缺少的,《礼》是圣人行为,《乐》是圣人情感,礼规范言行,乐陶冶情操。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人的本性天生,情感是本性流露,欲望是情感对外界的反应,喜怒哀乐都是自然本性。但是欲望不是自然情感,是对外物的反应。欲望永远不能满足,需要克制。情感是本性,音乐可以抒发情感。荀子说:音乐也代表快乐,人不能没有快乐,快乐在歌唱中体现,在跳舞中表现。圣王讨厌祸患,创作《雅》《颂》来引导,表示快乐不淫荡,歌词阐述正确道理,音乐感化心灵,让肮脏风气远离民众。音乐还是良好社会秩序必须的。荀子说:宗庙里听到音乐,群臣严肃和谐,家里听到音乐,父子和睦相处。乡村听到音乐,乡亲长幼安静祥和。战场上根据音乐进退,鼓舞士气,激发勇气。音乐调节情感情绪,构建社会秩序。音乐对君王治理也重要,因为对人影响大,感动人心,圣王都谨慎用音乐。音乐中正平和,民众和睦。严肃庄重,民众同心同德。轻浮邪恶,民众淫荡轻率。圣人喜欢音乐,提升道德修养,小人喜欢音乐,满足个人欲望。道德克制欲望,愉悦不混乱。欲望忘记道德,伤感不快乐。

《解蔽》就是解除遮蔽,荀子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人的问题是偏执一种观点,无法看到真理,整治思想要回到经典,游离于偏见与真理之间就疑惑。天底下没有相互对立的真理,圣人没有对立观念。诸子百家各有不同,肯定有对有错,有安国之政,也有乱国之政。搞乱国家的君主,搞乱学派的学者,偏袒自己学说,怕反对意见。用自己偏好考察别人学说,怕听到别人学说的赞美。他们和真理背道而驰。被某一观点遮蔽,失去探寻真理的机会。荀子说:爱好会造成遮蔽,憎恶也会遮蔽,只看开始会遮蔽,只看终点会遮蔽。只看近处会遮蔽,只看远处会遮蔽,知识广博会遮蔽,知识浅陋会遮蔽。只了解古代会遮蔽,只了解现代会遮蔽。荀子:事物都有对立面,交错形成遮蔽,这是思维方式的通病。墨子的遮蔽是只讲实用,不知道礼义。宋子的遮蔽是只知道少欲,不知道贪得。慎子的遮蔽是只看到法治,不知晓用贤能的人。申子的遮蔽是只看到权势,不知道智慧。惠子的遮蔽是只知道能言善辩,不知道实际情况。庄子遮蔽于只知道顺其自然,不知道人的力量作用。荀子说:一言之,道。道是永恒不变,但穷尽所有变化。荀子的道就是天道,道家的道。道是万物本源规律。荀子说:只从实用角度谈论道,人民就追求功利。只从欲望谈论道,人民就追求欲望。只从法治谈论道,人民就会硬套法律条文。只从权势谈论道,人民就会追求权势与便利。只从言辞谈论道,人民就会追求不切实际的辩论。只从顺其自然的角度谈论道,人民就追求听天由命。荀子说:如果不理解道,就违反道,否定道。没人希望自己活在相反的价值观里。用自己价值观选择就选择相同价值观的人。而不是亲近道的人。荀子说:虚心,专心,静心可以通晓道。人天生有认知和记忆能力,记忆可以把已有的知识储存起来,‘虚’就是不让已经有的知识去影响要接受的知识。不要受经验认知的影响。心天生有智力,智力可以让我们分辨认知不同事物,专心是不让其他事物妨碍对这件事物的认知。心不停运转,休息会做梦。疲劳会随意遐想。心一直运动。静就是不让梦境和混乱的想法扰乱我们的智慧。虚心摈弃经验认知影响,专心摈弃环境影响,静心摈弃杂念影响。荀子说:心思分散不能获得知识,思想动摇不能精深,三心二意会疑惑。一心一意可洞悉万物本质。《中庸》说:为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荀子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认知事物是人的本性,事物被认知,是事物规则和原理。

《正名》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荀子说: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辩,道行而志通,则慎率而民一焉。圣王的名称一旦确定,事物就可以分辨了。名称原则实行,思想可以沟通,谨慎率领民众统一名称。荀子说:名不是随便产生的,赋予名称是各地习俗决定的。人生下来如此的,为天性。天性被伤害,为疾病。偶然遭遇,为命运。天性感应的,为本性。本性的情绪,为情感。本性是上天成就,情感是本性本质。欲望是情感对外界反应。来自心灵抉择为思考,身体行动为人为。功利的事情为事业。道义的事情为德行。人本身有认识事物能力,为认知能力。认识与外界符合的,为智慧。本身能力叫本能。本能与外界符合,叫才能。

荀子说:根据人天生感官。同族有共同情感的人,天生感官与体会相同。事物描摹相互理解。通过心灵验证。本质不同事物用不同名称,相同用相同名称。表达万物用物,物之下有鸟兽,一直到没有区分为止。实体和实物是个别具体的事物,实体形状变了,变成异物,但本质不变,依然是同一实物。亚里士多德提出实体论,与柏拉图理念论针锋相对。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世界本源,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是本源。世界是个别实体构成。荀子说:真实事物不能让人们知道,就命名,命名不能了解,就约定,约定不能了解,就解说,解说不能了解就辩论。直到一听就能理解的程度。语言是思维表达,思维表达要遵循道。心灵是道主宰,道是永恒准则。心意符合道,解说符合心意。言语符合解说。名称清晰区分不同事物。推论类似事物,不违背情理。

本性来自天性,情感来自本性,欲望来自情感。欲望能达到就追求,这是智慧。人人有欲望,欲望不是洪水猛兽。不需要克制,需要引导。朱熹认为荀子这是邪说,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与荀子形成鲜明对比。王阳明也认为人的欲望要遏制,清除。孟子也认为欲望是不好的,等同于罪恶。所以大家学儒家不能偏科,孟子荀子兼备。孟子说:养成心莫善于寡欲,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荀子认为,欲望是情感中想要做某事,某目的的冲动,不能盲目克制。要正确引导。荀子说:治国之道要去除欲望的,都是没办法引导欲望。而被欲望难住了的人。治国之道要减少欲望的,都是没办法克制,被过度欲望难住的人。荀子说:欲望来自本性与情感,为什么有欲望?不是获得东西时候产生的,是获得前就产生了。能够获得东西才去争取,欲望是内心冲动。不是外物吸引。荀子说: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人希望的是生存,厌恶的是死亡。渴望生存,厌恶死亡是欲望根源。欲望达到,行动不达到,是内心遏制的结果。因为内心觉得欲望影响了生存。欲望没达到,行为达到了,这是内心趋使,因为内心觉得这个行为有利生存。欲望本身不是问题,评估是不是满足欲望的内心才是关键。内心认可的欲望是符合道义的,这种欲望再多也不危险。内心认可的欲望不符合道义,再少,也很危险。欲望不可怕,内心觉得欲望可以获得,就追求这是人之常情。追求欲望的能抑制欲望,按原则行事,条件允许尽量满足,不允许就克制。之所以欲望危险,是内心标尺出问题了。衡量行为原则不正确,灾难就来了。荀子说:轻视道义的,不看重物欲的,是没有的。看重物欲,不焦虑,是没有的。违反道义,不心惊肉跳,是没有的。内心不安,吃了牛羊肉,也不美味。享受美好,占尽利益,却还是饱受煎熬。这不是保养生命,是伤害生命。满足欲望却放纵情欲,保养生命反而伤害自己。想快乐却伤害心灵。这种人成为了欲望的奴隶。

小伙伴们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首发吧

写评论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