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1章 哲学与艺术15

搜索 历史 用户

第61章 哲学与艺术15

老子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看不见的是夷,听不见的是希,摸不着的是微。道是混合一体,道既没有形体,也没有颜色声音。道不是具体形象的东西,超越了人的感官。我们无法感知,却无处不在。《理想国》提出世界分为: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理念世界是真实存在永恒不变的本质。而感官接触的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柏拉图用洞穴比喻解释理念论。一群囚犯在山洞里面,手脚都被捆绑着,身体无法转身背对洞口,前面一堵白墙,后面是一堆火。他们在白墙上看到了自己和火堆的影子,他们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有一个人挣脱枷锁逃出洞穴,看到了真实世界,他向其他人解释,影子是虚幻的,他给他们指出来一条光明的路,囚犯认为他比逃出去之前更愚蠢,除了影子世界上没有其他任何东西。柏拉图的意思是,理念世界是阳光照耀之下的实物,感官世界感受到的是影子。不懂哲学的只能看见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道家思想也有类似隐喻。道是无法用感官感受的,是表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道主宰世界万物运行。老子: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迎着他看不见他,追着他也望不见他。秉持恒古就存在的道,可以驾驭万事万物。能够了解恒古存在的道,真正就悟道了。不管东方和西方,科学并不发达的古代人们都渴望看清世界真相。人们认为现象世界的背后有某种本质的东西主宰。人类好奇心不断驱使智慧的人探索,好奇心是科学之母。爱因斯坦说:我没有什么特殊才能,只是保持了好奇心。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合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大道废弃才有仁义,巧智出现有了诈伪。家庭不和睦出现孝慈,国家大乱有忠臣。老子说:美丑善恶高下都是相对相生的。这里又提出伦理方面4个对立的概念。老子认为最好的状态是没有矛盾。黑格尔和老子思想有很多相似的,但世界观是不同的。对于矛盾,黑格尔和老子都看到了矛盾,老子认为矛盾是不好的,不偏不倚顺其自然的才是好的。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老子认为聪明巧智伤害了自然,拒绝它,反而得到百倍好处。仁义束缚天性,拒绝它,反而恢复孝慈天性。机巧和获利让人生出盗贼之心,拒绝它,盗贼就消失了。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道家认为应该回到无的状态,一种和谐没有冲突的状态。黑格尔思想恰恰相反,矛盾是存在的必须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变化的原动力。道家思想认为,世界变化规律像大自然一样,像一年四季一样,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反者道之动,世界变化如钟摆一样,永远有向相反方向变化的趋势,如春去冬来一样。黑格尔认为世界是螺旋上升的不是周而复始的。历史会相似但不会重复。黑格尔认为,世界是演进的,像小孩从小到大逐渐成长的过程,都说小孩不犯错就不会长大。

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保持外在纯真,内在质朴,减少私心,降低欲望,就没有烦恼忧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道家思想是生存智慧,你知道的越多就会发现自己越无知,这样你就陷入无尽追求中。老子庄子的意思,不是不让我们求知,而是克制欲望,有自知之明。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庄子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致也。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在我们眼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海德格尔说:真理是一个去蔽同时遮蔽的过程。比如我们在黑暗中行走,突然有了明灯,我们通常认为我们看到的光明的地方才是真理。海德格尔认为,光明之外广袤的黑暗才是世界原本的样子。就像我们推崇的有,老子思想说无才是万物的本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就是广袤的黑暗的被遮蔽的领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看起来是玉和人发挥了价值。其实不然,这个价值是人类赋予的,我们一旦把一样东西打磨加工,看似是去蔽的过程,但就像一束光照亮一点黑暗一样,其实黑暗才是世界本质。光亮只是为了我们看清世界本来的样子,这个去蔽的过程让世界失去了本真。其实也是遮蔽真理的过程,璞玉是浑然天成,有无限可能,经过人为雕琢失去所有可能性,成为其中唯一的一个可能性。这不是丰富事物的内涵,是减损事物内涵。一个人拥有无限可能性,父母必须要把他培养成厨师,因为厨师是父母的梦想。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从道的角度,事物是在减损的,因为它失去了本来的样子,离本质本真背道而驰。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减少人为干预,回归事物本来样子,那里才是事物本质,真理诞生的地方。康德哲学的物自体就是无法认识的领域,遮蔽的世界,人类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看不到世界本质。主观性永远存在,无法摆脱。主观意识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高贵,同样也是人认识世界的屏障。

老子: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焉,安有不信。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君王治理有四个等级,最好的是太上,好像什么都没做一样。其次道德教化百姓,百姓称颂。其次刑法威慑百姓,百姓畏惧。最差用权谋诡计愚弄百姓,百姓诋毁咒骂。上等不轻易发号施令,老百姓各得其所,得到好处。大自然没有最高统治,万物却和谐共生。他们只顺从道,就可以和谐共生,万物共生。这是完美秩序的体现,无为而治。法家管仲也把君王分为四个等级,皇帝王霸。管仲说: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谋得兵胜者霸。领悟万物本质,成就皇业。明察治世之道,成就帝业。懂得实行仁政,成就王业。懂得谋略之道,获得战争胜利,成就霸业。管仲说:战争虽然不是什么高尚的事情,但可以成就霸业。法家不反对战争,但管仲提出四种战争不能打。管仲说:举兵之日而境内贫,战不必胜,胜则多死,得地而国败。此四者,用兵之祸者也。四祸其国而无不危矣。第一种,一旦开打,国家越来越穷。第二种,没有必胜把握。第三种,赢了损失太大。第四种,赢了,得到衰败国土。《孙子兵法》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委屈可以保全,弯曲可以伸直。低下可以充盈,破旧可以立新。少取可以多得,贪多让人迷惑。老子总是关注柔弱的一面,与当前主流拼搏进取的价值观背道而驰。庄子说:南伯子綦在商丘游玩,看到一颗大树,千辆马车都可以在树荫下乘凉。子綦问,这是什么树?一定有特异材质。子綦看了这棵树,弯弯曲曲的不能当做房梁。低头看主干,到处是裂开的口子,不能做棺材。舌头舔一下树叶,舌头溃烂受伤。鼻子闻一下气味,如同喝醉一样,三天三夜清醒不了。子綦说,因为这棵树没有用,所以才这么高大。庄子说:宋国有个地方叫荆氏,这里很适合秋柏桑树的生长,树干长到一两把粗的时候,就被砍去做养猴子的树桩。树木三四围粗的时候,就会被当地显赫的人家砍去做房梁了。七八围粗的时候,被达官贵人砍去做棺材了。这些树木始终不能颐养天年。

庄子说:支离疏是一个奇丑无比的畸形的人,下巴低到肚脐下面了。双肩高过头顶,五官也是面目全非。但他靠给人缝洗衣物就可以勉强度日,再替人筛糠钵米就可以养活十口人。当国君征兵的时候,支离疏可以大摇大摆的在征兵的人面前走来走去。国君有差役的时候,支离疏因为身体残疾可以免除劳役。国君向残疾人赈济米粟的时候,支离疏可以得到三种粮食十捆干柴。像支离疏这样残疾的人,还可以养活自己,颐养天年。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我们认为的曲,洼都是人的价值判断,不是自然万物价值判断。看起来高大的树木因为对人没有作用,所以活的长久。矮小的因为对人有用,活不了多久。残疾人可以因祸得福,颐养天年。道家思想是生存之道,而且是从大自然角度判断,不是人的角度。老子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不只是看到自己,反而看的更明白。不自以为是,反而能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反而活的长久。这都是不与人争,反而显现自己的结果。正因为与人不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这样成全他的伟大。在道家思想里面,与人为争是有为。与无为精神背道而驰。为而不争是道家思想精髓。注重过程,不要过分在意结果。为是过程,争是结果。佛家说: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你的竞争对手只有过去的自己。

小伙伴们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首发吧

写评论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