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章 粮站风云之十七

搜索 历史 用户

第2章 粮站风云之十七

虽然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定额量,但老年人与小孩子分到的份额并不多,因此每个家庭都面临着粮食短缺的问题。再加上副食品稀缺,而且多数都是凭票供应的,尤其对于那些孩子众多的家庭来说,粮食问题就显得尤为严峻了。在那个时候,人们最害怕老家来亲戚或者有客人来访。因为只要有一个老家的亲戚前来,就意味着要消耗掉一个人的口粮;而如果来了客人并招待他们吃一顿饭,那么家里的人可能接下来半个月都没有白面可吃了。这种情况让人们倍感压力和无奈,生活也变得异常艰难。

齐建明的父亲非常好客,只要有客人来访,他总是热情地挽留对方在家吃饭,并催促母亲赶紧煮面条、炒菜。虽然这只是一顿简单的饭菜,但对于他们家来说却并不容易。由于家庭贫困,他们一个月几乎没有白面可吃,几天才能吃上一次炒菜。有时候甚至连粮食都不够吃到月底,母亲不得不向邻居们借一些粮食,等到领粮食的时候再归还。

齐建明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有一次到了月底,家里已经没有粮食了。母亲实在不愿意去向邻居借粮,于是她只能把面粉袋子上面的灰尘扫了扫,加了些菜叶子,给齐建明做了一碗拌汤,就算是一顿饭了。每当母亲提起这件事,眼中都会充满泪水,回忆起那段艰难的岁月,心中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唉,那个令人心酸的时代啊!

在齐家有这么一个老乡,家里孩子众多,而且全都是正值青春期、胃口极好的半大孩子。俗话说得好啊,“半大小子吃死老子”,这些孩子特别能吃,以至于他家每个月的口粮往往撑不到月底就见底儿了。

每次他家要是来了客人,倘若临近饭点儿,他们家的那些小娃娃们就会在门口扯着嗓子不停地叫嚷:“妈,没面了!”“爸,没米啦!”如此一来,搞得做客的人们都不好意思继续待在他家了,主客双方都颇为尴尬。所以那个时候,亲朋好友之间甚少往来。就算是至亲至友因为某些事情必须请客吃饭,客人也会自觉地掏出自己的粮票。这种情况放在今天来看或许有些不近人情,但在当时却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大家一点儿也不会觉得难为情。

那个时候,如果能够品尝到一顿精细粮食,那简直就是一种极其奢华的享受啊!这可是我们长久以来梦寐以求的事情呢。一年之中,也只有在重大节日和庆典的时候才会有那么寥寥几次机会尝到这种美味。因此,前往饮食公司工作,成为一名饭店服务员,便意味着每天都能够享受到白花花的米饭和细腻的面食。

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将玉米面制作成窝头或者煮成块状食物;高粱面则与榆皮面搅拌在一起,制作成铁八股或者包上皮子……这些都是那个时代人们熟悉且常见的主食选择。每一口虽然朴实无华,但却蕴含着那个特殊时期的记忆和情感。

还有一种高粱面做成的钢丝面。钢丝面是用纯高粱面做得,把面拌成半干不湿,经过一种机器的高温挤压而成。手一掰,随意折弯,然后会自动撑直。既有弹性,也有硬度,所以叫钢丝面。当时的市民七成的的粗粮,钢丝面成了餐桌上的主要食品。钢丝面象粉条,一扳一扳的很长,很硬。煮的时候,要沸沸的水,好煮一阵子才能熟。吃的时候,搅上菜卤,牙口不好的都嚼不烂。

《购粮本》的功能除了买粮,还是每月到粮店领粮票的凭证。粮店工作人员会根据《购粮本》上人口的记载发给粮票,粮票又分省粮票、细粮票和粗粮票,有《购粮本》和粮票才能买到粮食。

小伙伴们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首发吧

写评论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