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0章 大明的婚姻和殡葬法

搜索 历史 用户

第30章 大明的婚姻和殡葬法

刘浩屿离开了滁阳,向下一个未知的地方走去,突然他想到了朱元璋的岳父来了……

朱元璋的岳父郭子兴,他对朱元璋有知遇之恩和无私的帮助……

同时也是郭子兴发现并重用朱元璋,郭子兴见识不俗,发现了朱元璋的过人之处,提拔并重用了他。郭子兴在元末时期因家中富有,聚集了数千人马,并很快崛起于濠州。

此时,朱元璋还在默默无闻中,后在汤和的引荐下投奔了郭子兴。郭子兴见朱元璋吃苦耐劳、坚忍不拔,且在战场上勇猛无比,遂认为他是一个可用之才。

为了长久地将朱元璋留在身边,郭子兴将自己的义女马姑娘(即马皇后)许配给了朱元璋。这一举措不仅使朱元璋在颠沛流离多年后有了温暖的小家庭,也进一步加深了朱元璋对郭子兴的感恩之情。

后来,郭子兴把朱元璋提拔为镇守一方的统兵将领,为朱元璋后来的事业发展打下了基础。在郭子兴的领导下,朱元璋的势力逐渐扩大,最终成为大明朝的开国皇帝。

同时朱元璋也能在郭子兴危难时刻的援助他……,在郭子兴兵败濠州、危在旦夕的关键时刻,朱元璋选择交出所有兵权,以郭子兴为首,表现出对郭子兴的深厚情谊和对其知遇之恩的回报。

所以说,朱元璋的岳父郭子兴,对朱元璋有着重大的知遇之恩和帮助,是朱元璋后来能崛起的关键人物之一。

……,在大明十年的初秋,那是一段岁月静好的时光。金黄的稻谷在微风中摇曳,仿佛是大自然在轻轻吟唱丰收的赞歌。在这宁静而富饶的季节里,刘浩屿漫无目的地沿着蜿蜒的小径向前走着。

他的脚步轻盈而坚定,仿佛每一步都在丈量着大明这个世界。沿途的风景在他眼中流转,山峦叠翠,溪流潺潺,都未能留住他探索的目光。然而,就在这不经意间,他来到了一个宁静的村庄。

村庄被青山环抱,宛如一颗镶嵌在绿色海洋中的宝石。青石板铺就的小路蜿蜒曲折,引领着刘浩屿走进这片神秘的天地。他漫步在村庄的街头巷尾,感受着那份与世无争的宁静与和谐。

突然,一阵欢快的锣鼓声打破了村庄的宁静。刘浩屿循声望去,只见一户人家门前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原来是这户人家正在办喜事,那喜庆的气氛感染了整个村庄。

他走近一看,只见一对新人站在门前,男的英俊潇洒,女的温婉可人。他们身着大红喜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周围的人们纷纷向他们道贺,送上最真挚的祝福。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嬉戏,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刘浩屿被这欢乐的氛围所感染,他停下脚步,静静地欣赏着这一幕。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在现代社会时的影子,那份对爱情的憧憬和追求。他想起自己曾经也为了心爱的女朋友王敏而努力学习、奋斗,为了给她一个美好的未来而不懈拼搏。如今虽然时光荏苒,但那份初心依旧未改……可是自己偏偏来到了大明。

他站在人群之中,感受着那份浓浓的人情味和幸福感。他看到村民们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共同营造了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园。他深深地被这种氛围所打动,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这时,一位老者走了过来,他向刘浩屿介绍了这户人家的喜事。老者告诉他说:“这位公子,你不是我们村里人吧,现在这对新人是村里的一对年轻夫妇,他们相识于微时,一起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如今终于修成正果,结为夫妻。村民们都为他们感到高兴和自豪。”

“老人家,我是一个外乡人路过此地,看到有结婚办喜事的人家,也想沾沾喜气!”

……,刘浩屿听着老者的讲述,心中感慨万千。他意识到,人生就像这场喜事一样,虽然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只要大家保持一颗善良、乐观的心态去面对,那么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和挫折就会迎刃而解了,就一定能够迎来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于是,刘浩屿向老者道了谢后继续前行。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也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刻时光。他相信只要心中有爱有梦想,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就这样刘浩屿离开了这个充满喜庆气息的村庄,继续踏上了他的旅程。他带着那份喜悦和感动继续前行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走着走着他想到了大明的婚姻法、殡葬法来了……

在大明建国初期婚姻制度在法律上得到了明确的规定和治理,主要体现在《大明律》之中。

首先,关于法定结婚年龄,《大明律》明确规定男方十六岁,女方十四岁为法定结婚年龄,这一规定在整个明朝都得到了严格的执行。

其次,婚姻缔结的过程通常涉及定婚环节,即男女双方家庭通过媒人互相交换庚帖,并协商好聘礼、嫁妆等事宜。在这个过程中,媒人的角色十分重要,他需要反复穿梭于双方家庭之间,协商各项事宜,并最终促成婚姻的缔结。

此外,婚姻的缔结必须遵循一定的条件和限制,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原则,以及符合社会道德和伦理规范等。同时,明朝政府还规定了禁止近亲结婚、禁止同姓结婚等限制措施,以维护大明社会秩序和家庭和谐。

关于婚姻的解除,明朝也有一定的规定和限制。一般来说,婚姻的解除需要经过官府的批准,并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如果夫妻感情不和,可以通过“和离”的方式解除婚姻关系。此外,如果夫妻中有一方死亡的,另一方也可以提出解除婚姻关系。

在明朝的婚姻制度中,还涉及到了继承制度和其他一些规定。比如,“兼祧继承”的萌芽出现,允许男性在继承祖先遗产的同时,也继承其生母的娘家财产;赘生子的继承权得到了提高;赘婿的继承权也得到了规定等。

所以说,从大明建国初期开始有了婚姻法,主要体现在《大明律》中,对婚姻制度进行了明确的法律规定和治理。

还有就是,在大明建国初期也有详细的殡葬法规,明朝的殡葬制度在法律上得到了明确的规定和治理。

在墓地大小和坟高上有明确的规定,一品官员:茔地周围九十步,坟高一丈八尺。

二品官员:茔地周围八十步,坟高一丈四尺。三品官员:茔地周围七十步,坟高一丈二尺。四品官员:茔地周围四十步,坟高一丈;七品以下官员:茔地周围二十步,高六尺。功臣殁后封王:茔地周围一百步,坟高二丈。

墓碑和石仪上也有规定:五品以上官员使用碑,碑上通常配有龟趺螭首。六品以下官员使用碣,碣的形状通常为方趺圆首。不同品级的官员,其墓碑上的石仪数量和种类也有严格规定。

丧具和随葬品规定:品级官的棺椁使用油杉、椁使用土杉……,丧具如墙翣、袭衣、敛衣等,其数量和品质也按官员品级有所区别。

饭含(下葬时放入死者口中的物品)也按品级有所不同,五品以上饭稷含珠,九品以上饭粱含小珠。

出殡之制:公、侯的出殡仪式最为隆重,有四引六披,左右各八铎。一品、二品官员的出殡仪式有三引四披,左右各六铎。三、四品官员的出殡仪式为二引二披,左右各四铎。五品以下官员的出殡仪式也是二引二披,但左右各二铎。

……大明王朝百姓死后的安葬方式主要遵循土葬习俗,但也存在火葬现象,尤其是在宦官、一般官员家庭与普通老百姓之中较为普遍。

在土葬方面,大明朝对丧葬礼俗有着详细的规定,包括丧服的穿戴、灵柩的装饰、以及葬礼等等各个环节……

例如,庶民的丧葬规定包括使用特定的衣物、食物以及丧葬用品,如深衣、大带、履等,并且对棺木的材料和漆色也有规定,通常使用坚木如油杉、柏木等,不得使用大红色的颜料油漆。

火葬在大明朝中虽然不是主流,但在宦官家庭、一般的官员、普通老百姓中较为常见。这种现象可能与大明朝较为宽松的宗教政策有关,同时也许是因为火葬比土葬更为经济省时省力,能够减轻死者家属的家庭的经济负担等等。

明代丧葬仪式还包括了人殉制度,即在葬礼中将活人作为陪葬品与死者一同下葬。这种现象在皇室中较为普遍,主要通过缢死的方式执行,通常由宦官执行。在官员之中,妻为夫殉的情况较多,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贞洁观念的重视。

在大明朝,老百姓死后的安葬方式以土葬为主,但也存在火葬现象,特别是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较为普遍。同时,人殉制度虽然在皇室和官员中存在,但并不代表是整个大明社会的普遍做法。

在大明建国初期对于殡葬制度有着详细的法律规定,从墓地大小、坟高、墓碑石仪到丧具随葬品,以及出殡仪式等,都按官员的品级有着严格的区别和规定。这些规定体现了大明朝丧葬制度的等级性和严谨性等等。

……

小伙伴们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首发吧

写评论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