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0章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搜索 历史 用户

第30章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杨仪带领大军浩浩荡荡回到汉中,将姜维等人留下,自己便连忙带着诸葛亮的遗体赶往成都。

一路之上,杨仪的心里想着太多太多的杂七杂八的事情,心情也时好时坏的。

时而伤心欲绝,时而悲愤莫名,时而却又斗志昂扬。

具体是什么样,估计,连自己也说不清楚了。

杨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准确点说,杨仪是一个能力异常出色,但缺点也特别突出的人。

杨仪,字威公,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最初,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投奔关羽,深得关羽喜爱,被任为功曹(后世称秘书、参谋、幕僚之类的)。

关羽爱才,感觉杨仪乃国士,非一郡之才,觉得这杨仪在荆州委屈了,便遣其至成都,推荐给先帝刘备。

杨仪到成都,大受刘备赞赏,擢为尚书。

按照这个路子走,杨仪该有光明的前途才是。

但是,身居高位之后,杨仪的缺点开始暴露出来——

心胸狭隘,睚眦必报。

一到成都,杨仪就与顶头上司尚书令刘巴发生了严重的矛盾,而且是公开的,毫不掩饰的矛盾。

既然说到刘巴,我们很有必要将刘巴的身世介绍得详细一点。

刘巴(?-222年),字子初,荆州零陵郡烝阳县(今湖南省衡阳县、邵东县一带)人。

刘巴的一生,充满的喜感。

真的。

刘巴少而知名,闻其名者,皆以为大贤。

时任荆州牧刘表多次征用推举,刘巴均不应就。

说到底,人家刘巴有政治洁癖——瞧不起刘表!

你刘表一个人形图章一般的人物,傀儡而已,值得我孝敬?

曹操征伐荆州,荆州士人多归刘备,但蹊跷的是,这刘巴却巴巴地北上投靠曹操。

曹操大喜,授命其去招降荆南三郡,刘巴便立即屁颠儿屁颠儿地启程,前往荆南三郡去开展游说纳降工作。

很倒霉的是,刘巴的工作刚刚开始,刘备就借着赤壁之战大胜之余威,派出关羽赵云南下荆南三郡进行强行收割。

于是,很快,荆南三郡就成了刘备的掌中之物。

本来,这也没啥,但问题就在于曹操的代表刘巴,却被堵在南边回不去洛阳了!

北上的道路,不对他开放!

所以,刘巴就没法北上去复命曹操。

但这刘巴却也是一个狠人,既然北上不得,那老子就南下!

此时,诸葛亮多次写来亲笔信,邀请刘巴到刘备帐下,大家做同事,共同创业,但都得了刘巴的白眼相加。

一句话——打死也不投刘备!

你咬我?!

这下,把刘备气得哏儿喽哏儿喽的,好险没有背过气去。

“给刘备打工?哼!那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为他打工的。”刘巴给刘备撂下这样一句狠话,随手拍拍屁股,扭转头,便义无反顾地走了。

他老人家硬是一直向南走,向南走,走到交趾一带(位于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 ),做了雄霸交州一带的土皇帝士燮的客卿。

娘家人啊,这是!

士燮家族一看老家中原来了这么一号名流世人,那个高兴劲儿就甭提了,欢迎仪式那是相当地奢华——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用激动和兴奋都不能形容士家情绪之万一。

要知道,士家在岭南和交趾地区(时称交州,后,被分为广州和交州),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多少年了,付出了多少努力与心血,几乎将岭南人都教育得会说中原的官话了,但那又怎样?

中原人看交州人,依然像看猴子一般!

可恶,可恶的地域歧视!

现在,终于,有了,第一个,中原名士,来投!!!

士家给了刘巴一个最热烈的拥抱,但得到的却是一股寒流过身。

人家刘巴心心念念的是曹老大,小小的土鳖士燮在他眼里,又算什么鸡毛!

士家土皇帝的土腥气,让大名士刘巴老远闻到了,都有点上头的感觉,想吐。

我心在洛阳朝堂,小小的岭南,偏居一隅,岂是我刘巴展翅之地!

于是,相看两相厌,宾主两不欢。

士家人觉得自己在岭南的气派,比之中原的皇帝也差不多了,但却将滚烫滚烫的热脸贴了刘巴的冰屁股上,窝火带烧心,自是不必说了。

嫌弃我士家土腥气重?

但我士家是岭南土皇帝!

你刘巴倒好,名流,却成了盲流!

你刘巴牛鼻子朝天,但你却如丧家犬一般地,巴巴逃亡到我这里来,若没有我士家给你一碗饭吃,您老人家还不得“扑街”!

我顶你个肺!

士家此时早已经在岭南经营多年,家大业大,枝繁叶茂,哪里还会巴巴地给他好脸色。

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老子还就不尿你这一壶!

刘巴的倔驴脾气上来了——大爷我走了!

他又从交趾辗转北上,经南中,渡长江,千山万水,千里迢迢,入益州,到成都,来到刘璋治下。

此时的益州刘璋,是承认中央政权的。

所以,说起来,这里也算是曹老大的治下。

既然不能跟随在曹老板的身边学习,那俺就在外面替他打工!

但命运就是如此让人琢磨不透。

刘巴在蜀中干得风生水起,不亦乐乎。

其实刘巴本就是有大本事的人,只要他愿意,在哪里都能够脱颖而出,坐上C位。

但是,历史的恶趣味再次在刘巴的身上粉墨登场,让人啼笑皆非。

刘巴执著地想要避开的那个“瘟神”刘备,却被刘璋巴巴地邀请进入川中,帮助自己抵抗来自北方汉中张鲁的威胁。

“老天爷啊——你是猴子请来的逗比吗?”苦逼的刘巴不禁仰天长叹,感觉自己的心彻底被老天爷给伤得透透的了,哇凉哇凉地。

刘巴坚决反对刘璋的做法,死硬死硬的,死倔死倔的。

刘巴不是益州帮,但刘巴抵制刘备的决心,甚至比很多益州帮的人还坚决。

但是,益州老大是刘璋,请谁不请谁,最后还不是人家老大一句话?

再说了,人家老刘家的人自己一个锅里搅马勺,哪里在乎他一个外来子是欢迎还是拒绝?

哦,不对啊,刘巴也姓刘!

按说刘璋刘备刘巴都姓刘,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对吧,但人家刘璋却认刘备是亲人,他刘巴不过是一个外来流浪的破落户罢了,谁乐意被他攀高枝儿?

往上数八辈儿,十八辈儿,甚至八十辈儿,他这个刘与人家的那个刘,都没有一毛线关系!

所以,他刘巴的这个刘,不值钱!

最终,刘备还是如愿以偿地入川了, 并且如愿以偿地和刘璋闹起了别扭,最终,更是如愿以偿地帮刘璋搬了个家,自己继承了益州所有的家业。

这家业其中,就包括一个叫刘巴的手下。

人才,当然也是资产,而且是资产中最优质的那部分。

这下,刘巴是再也跑不掉了,直接被人家摁在地上摩擦的那种。

但刘巴可不是一般人,人家是三班的!

面对成都沦陷,四面愁城的局面,刘巴也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可能逃出生天。

大家都以为刘巴要完蛋了,但人家是谁呀,人家叫刘——巴!

刘巴楞是在家睡觉,也不出门欢迎刘备入成都。

绝不参加刘备的盛大入城仪式!

爱谁谁!

大爷我还就不伺候你!

同事们也有那相好的,担心刘巴太拧巴,惹恼了刘备,毕竟他和刘备两个男人之间的那点不得不说的破事儿,早已经被他宣扬成了成都街头巷尾人人皆知的铁血传奇。

而现在,正主儿来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该低头的时候,你硬撑着,最后吃亏的,终究是你自个儿不是?

但刘巴的倔驴脾气又上来的,“要去你们去,喜欢捧刘备的臭脚你们就去捧,大爷我病了,对不起,我要上床睡瞌磕了!”

刘巴的行为,彻底激怒了刘备的团队,很多人都准备进城后,一不抢女人,二不抢财宝,第一件事情便是专门去找刘巴的歪。

但刘备却下令:“有敢害刘巴者,夷三族。”

就这样,刘巴终究算是逃过一劫,没有被人给清算掉。

不得已,刘巴归附刘备。

算是被感动的吧。

当然,更多的,也许是那不得已的苦衷。

这样一对儿“有情人”终成“眷属”,接下来,任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刘巴的高光时刻竟然在刘备这里,姗姗来迟——

刘巴的命运多舛,但刘备却对刘巴异常宽容。

先封刘巴为左将军西曹掾,在法正死后接任尚书令。

这地位,比诸葛亮的还重要,是刘备治蜀的一把手,相当于后来的丞相。

刘巴博学多才,为人简朴清高,退无私交,甚至使得曹魏那边的大臣陈群也都“甚敬重之”。

这些,就是人家刘巴之所以傲气十足油盐不进的底气所在了。

其与诸葛亮等共同制订了蜀汉法律文件《蜀科》,这是刘备、诸葛亮治蜀的基石性质的法律文件。

刘巴还随手就帮助刘备解决了更严峻的财政匮乏的难题。

刘备入蜀中后,益州经济上一穷二白,币值混乱不堪,说实在话,刘焉刘璋父子治蜀,是实在“无能为力也”,也就自己府库里还有些积蓄。

对于蜀中豪族大姓们,几乎没有任何能力管制。

而流浪多年,辗转了大半个中国的才刘备初入成都,哪里知道民间如何,就看刘璋刘焉父子的府库里琳琅满目,便大手一挥,暴发户的性子上来了,“赏!”——黄金五百斤、白银一千斤、钱五千万、蜀锦一千匹!

这样的赏赐,自然是最高级别的那几人获得。

但由此,也可以看出,此次赏赐面积之广大,出手之阔绰,耗费之巨大。

然后,刘备就发现——自己瞬间便从暴发户再次变回了杨白劳。

没钱了,怎么办?

人言:没钱,找刘巴啊!

不是刘巴自己有钱,而是人家有办法让你有钱。

而且,人家不是让你辛辛苦苦勤劳致富,成为万元户。人家是无中生有,大变活人,不,大变铜钱!

刘巴有能力让你瞬间成为——暴发户!

辛苦赚钱,还用找刘巴?

刘巴给出的主意——发行“虚值大钱”。

其实就是发行大额货币,重整益州货币秩序——说白了,就是人为地将物价给翻多少倍地上涨!将货币直接贬值N多倍!

按说,这个的行动,纯属于“倒行逆施”了吧,一定会折腾得民怨沸腾不是?

但是,若您真是这样想,那您还真是替古人操了淡心。

因为蜀中自古一片天,人家这里的情况还就是和别处不一样!

首先,蜀中的百姓们吃的粮食基本上是自己种的,穿的麻衣葛衣,也都是自己种植或者野外采来的。

所以,最基本的生活物质上的开支,不仅一点额外的开销没有,反而有了多余的,直接拿到市场上去卖掉,还有更多的收益。

而真正采买这些物资的,根本就不是普通 百姓。

第二条,政府对“盐铁锦”实行“专营”制度,一下子解决了新生政权的经济命脉问题。

专卖制度执行之后,政府就能对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那些物质,进行合理地价格控制。

但是,对于保证基本生产生活之外的那些需求,价格就不是一般地高了。

所以,对于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来说,并没有因为虚值大钱的发行,而增加太多成本,甚至反而有所削减。

因为在盐铁锦没有官营之前,他们得从豪族大姓手里购置,尤其是盐铁两项生活生产必需品,那价格,可不是一般地高!

由此两项,刘备集团迅速在蜀中普通百姓这个阶层上收割了一波实实在在的欢喜,更将自己的府库堆得满满当当,比当初刘璋父子苦哈哈经营好几十年还多!

但是,这些板子,却实实在在地打在豪族大姓的屁股上,啪啪作响。

那又如何?

人家刘备也早想开了,这钱,本就不是无中生有的,不过是从你口袋转移到我口袋而已。

还有,谁叫你们当初反对老子入蜀的?

不收割你们,收割谁?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

刘巴在刘备治蜀期间,迅速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实权人物,堪称“德高望重”又“权柄深重”。

就是这样的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人,杨仪却与他不和。

而此时的杨仪,正是刘巴的副手。

刘巴任尚书令,皇帝刘备之下,行政第一把手。

杨仪为尚书,副职。

一把手和二把手闹矛盾,一把手自然不可能受到什么影响,受影响的只能是小辈儿杨仪了。

于是,杨仪被调离尚书岗位,遥领弘农太守。

各位,弘农在哪里?在洛阳旁边,就是那个弘农郡,在曹魏的治下。

杨仪这个遥领,其实就是挂了一个虚衔而已。

当时,蜀汉帝国因为偏居一隅,很多大臣都领的是“虚职”,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只能算是一个政治地位的表示。

比如,倒霉鬼魏延的身上,就还挂着一个“领凉州刺史”的头衔儿呢。

在官场上而言,这板子就算是实实在在地打在了杨仪的屁股上了。

但杨仪有没有接受教训呢?

不知道。

很快,就是夷陵之战爆发。

然后,蜀汉帝国进入诸葛亮时代。

而杨仪的职业生涯,也将在此后,有了新的转折,踏上新的台阶。

建兴三年(225年),杨仪被调任丞相参军,此后一直跟随在诸葛亮身边,战斗在北伐的第一线。

也就是在这个期间,杨仪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大家着实的眼前一亮——原来,牛逼的人,果然都是有本事的人。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杨仪在军中帮助诸葛亮制订规划,筹措粮草,执行律法。

他的风格是做事不用过多的考虑,很快就利索地处理完毕。军中礼节制度,都由杨仪安排和检查,根本不需要主帅诸葛亮操什么心思。

由此,杨仪深得诸葛亮的赏识,每逢出兵,必带杨仪。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军中,杨仪对于诸葛亮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人。

但是,杨仪的缺点也在此期间,暴露得异常突出——心胸狭窄,睚眦必报。

和杨仪矛盾最突出的人,就是魏延。

诸葛亮军中,文事方面,依仗的是杨仪,武事方面,依仗的是魏延。但这二人之间,却总是因为一点点小事情,闹得不可开交。

闹得最严重的时候,魏延说不过杨仪,气急败坏的魏延,就拔出佩刀,在杨仪面前直晃悠,说要杀了他。

而杨仪呢,这个时候却就是哭,大哭,泪流满面地嚎啕大哭。

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为此,魏延多次受到诸葛亮的批评。

魏延的人品就是在这个时候被败光的。

诸葛亮为此也是挠破了头。估计后世的人们谁也没有想到,伟大英明神武智多近乎妖的诸葛亮大人,也会遇到这样的闹心事儿吧。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此言不虚!

还好,军中随军长史费祎口才了得,他本来就是三国时期最出色的政治家之一,外交家之一,常常在杨仪和魏延之间斡旋。

因此,这二人闹归闹,总算没有耽误了军机大事。

……匆匆返回成都的路上,杨仪思绪万千。

诸葛丞相的去世,自然是一件让人伤悲的事情,但未尝不是自己的机会。人固有一死,谁也不能例外。而蜀汉帝国的后诸葛亮时代,注定将是我杨仪的时代。

一想到诸葛亮,杨仪的心里就不由得一阵疼。

自己受丞相托孤之重,可不仅仅是将大军带回来这么简单,谁都知道,诸葛丞相是将蜀汉帝国的未来,都压在了自己的肩膀上啊。

我该怎么办呢?

很遗憾,关于蜀汉未来的大政方针,丞相却一句也没有交代,不知道是丞相病躯严重,脑子糊涂了,忘记了交代,还是其中还有其他隐情,是自己不知道的?

不至于吧。

千钧重任呵,系于一身啊。

杨仪不由得有种背负泰山如履薄冰之感。

杨仪不由得又想起了魏延。

一想起这王八蛋,便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心情涌上杨仪的心头。

魏延这老王八蛋总是依仗军功无双,仗势欺人,而且欺人太甚!这不,老天开眼,丞相临死前,将魏延给“算计”了,为自己除去平生第一大政敌。

这下好了,在军中,再无第二个魏延出现,为自己将来执掌大军铺平了大路。

诸葛亮丞相对自己是真好。

北伐,要不要继续呢?

这是一个非常烧脑的难题。

北伐,意味着蜀汉民生将更加艰难。但不北伐,则意味着自己抛弃了诸葛丞相的遗愿——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另外,蒋琬和费祎该怎么安排的问题,也很是让他烧脑。

诸葛亮时代,蒋琬是丞相府留守长史,代表丞相处理内政。自己是随军长史,协助丞相处理军中事宜。二人是平级的关系,一个主管内政,一个主管治军,说不上孰轻孰重。

但现在,自己却成了丞相托孤大臣,位置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不知道这蒋琬蒋公琰会不会服从自己?

不知道他是否愿意接着做自己这个未来丞相的留守长史?

而若继续让他做丞相府长史,自己又会不会被他架空了?

蒋琬蒋公琰可也不是好相处的人。

那是一个表面随和的家伙,但骨子里的高傲,根本就掩饰不住,明眼人都不知道?

费祎倒也还好,他本来主打的就是外交这一块儿,继续做就是了。蜀吴邦交,必须维持,这是雷打不动的,也算是继续诸葛丞相的政治路线不变形不走样吧。

“姜维——”杨仪又想起这个所谓的诸葛亮的关门弟子了,“和姜维一定要搞好关系!只要姜维坐得稳,军中也就是我杨仪的天下了。”

对于姜维,杨仪一点也不担心的——因为姜维在蜀汉军中也好,在蜀汉政坛也罢,其实就是一个无根之人。

这样的人,好对付,稍微假以颜色,必定恩同再造。

其实,姜维之所以被诸葛亮异常器重,只是与诸葛亮的北伐战略有关。诸葛亮北伐路线主打的是先占陇西,再入关中。

姜维是陇西名人,在陇西拥有相当的威望。

既然你姜维以诸葛丞相的关门弟子自居,自己这个托孤大臣,与诸葛丞相的关门弟子相互照拂,不正好是天经地义的么?

军中再无魏文长,剩下的都是年轻一代的将军们了,自己的威信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虽然当初和魏延闹的时候,自己经常当着所有人的面大哭,给那些将军们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但此一时彼一时也。

身为男儿大丈夫,一朝权在手,当把令来行,一哭二闹三上吊,那算得了什么?

当年的淮阴侯韩信不还受过胯下之辱?

自己受这点窝囊气,又算得了什么呢?

更何况,魏延这个王八蛋,不就是被自己的眼泪给整得里外不是人?

诸葛丞相临死前,将魏延“抛弃”掉,不正是自己的眼泪给哭出来的?

如此说来,也就等同于自己“哭死”了魏延!

想到此,杨仪不禁有些洋洋自得了。

抬起眼,看看蜀中景秀风光,杨仪不由得叹一句:“好美的一个深秋!”

小伙伴们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首发吧

写评论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