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94章 西洲9

搜索 历史 用户

第94章 西洲9

223

今日防盗。。老规矩,写完替换正文。。。

越窑

1.简介:三国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的著名窑场,唐代以州名称呼瓷窑,故称为越州窑/越窑。

2.发展:创烧于东汉时期,经过发展,唐五代达到鼎盛,形成了庞大的越窑瓷系。

3.窑址:分布在浙东北的绍兴、上虞、余姚、慈溪、和宁波等地,中心窑址位于慈溪上林湖地区。

4.主要类型:以青瓷为主,兼有少量的黑釉、酱釉瓷器。

5.常见器形:碗、盘、罐、盒等

6.胎质:胎质细腻,胎色较深呈灰色或深灰。

7.釉色:以青色为主,也有青黄色。釉层均匀,如冰似玉。

8.装饰:常见手法有堆塑,堆贴花卉、人物、鱼兽等,划刻。纹饰有水波纹、弦纹、叶脉纹等。

9.影响:越窑瓷器的高超烧制工艺,从三国开始就涌现出的大量瓷质的日常用品、瓷质明器广泛出现于人们的生活中,刷新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面貌,极其深刻地影响瓷业的发展态势,为其他陶瓷窑场的发展和繁荣树立了榜样,奠定了“南青北白”中的青瓷基础。

邢窑

1.简介:位于河北内丘县,唐时属邢州,故名,是唐代著名瓷窑之一。

2.发展:最迟在北朝时创烧,经隋代发展,在唐中期时达极盛。邢窑至五代时,随着北方的曲阳窑兴起,走向衰落,终于元代。

3.窑址: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内丘、临城两县境内的太行山东麓丘陵和平原地带。

4.主要类型:邢窑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青、黑、酱釉瓷等。

5.常见器形:器类丰富,有碗、盘、杯、钵、瓶、罐、壶、盏托、盒、注、多足砚、动物、骑马俑等。

6.胎质:邢窑白瓷有粗细之分,以粗者居多。粗胎的一类胎色灰白,胎质粗糙;细胎的一类胎色纯白,胎质致密。

7.釉色:邢窑白瓷釉色有白、青、黑和褐黄等多种,以白釉为主。

8.装饰:器物多宽底足,即玉璧底器物,装饰主要为印花和刻花工艺。

9.意义:邢窑已使用覆烧法烧造碗、盘等器物,故产量较大,晚唐时更采用漏斗形匣钵,充分利用窑室空间提高产量。总之,邢窑白瓷是隋唐时期白瓷烧制的典型代表,唐代制瓷业格局“南青北白”,邢窑的白瓷就代表了北方瓷业的最高成就,为隋唐瓷器的繁荣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长沙窑

1.简介:唐代瓷窑之一,窑址位于长沙铜官镇,又称铜官窑。

2.发展:在岳州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创烧于唐,晚唐为其极盛期,五代后衰落。

3.窑址:窑址位于长沙铜官镇。

4.主要类型:以烧造青釉为主,兼烧白釉、绿釉等。

5.常见器型:长沙窑器物种类 40 多种,样式上百种,有碗、壶、盘、洗、枕、盏、文房用具、玩具等,不仅供当地使用,还畅销国内,远销海外,深受欢迎。

6.胎质:胎质较粗糙。前期胎色呈暗红色,有微微灰黄灰青色,后期胎色基本为深灰色或浅灰色,胎质较前坚硬精细。

7.釉色:釉层显薄,釉色青中发黄,有姜黄色倾向。

8.装饰:在装饰上以釉下彩绘和模印贴花最具特色,模印贴花主要用陶模压出鱼、鸟、狮子、花瓣、葡萄、人物图案等然后粘贴在器物表面,形象立体,栩栩如生。

9.意义:长沙窑首创了釉下彩绘装饰。先是出现了釉下褐彩,然后又发展为褐绿两彩。长沙窑的釉下彩绘突破了青瓷的单色,各种釉下纹样大量出现,丰富了唐代瓷器的装饰艺术,代表了唐代从注重瓷器的釉色美转移到瓷器彩绘装饰美的发展方向,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小伙伴们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首发吧

写评论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