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 34章 回京复命

搜索 历史 用户

第 34章 回京复命

韦小宝和多隆在与朝廷派出的援兵汇合后,就对来人将领说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最后又说:“这位老皇爷之前就是出家当和尚,现在已经圆寂火化了,你们就在这里守着吧!”

那名将领一听,心里暗暗叫苦,心想:“这可如何是好?若是不遵命行事,便是违抗圣旨;若真的在这里看守一个月,那岂不是要耽误自己的前程?”但他也不敢违抗韦小宝的命令,只好点头答应道:“韦大人放心,末将一定遵命行事。”

韦小宝又说:“你们先把这些喇嘛们的尸体埋了吧,然后再好好看守这里,我会回去向皇上禀报这件事的经过,有什么消息我会派人通知你们的。”

那名将领连连点头,表示明白,然后便开始吩咐手下处理喇嘛们的尸体,并安排人手看守清凉寺。

韦小宝看着那名将领忙忙碌碌地安排一切,临走之前表示会在皇上面前替他美言几句的,那名将领立即对韦小宝千恩万谢。韦小宝带着多隆离开了清凉寺,返回京城。路上,韦小宝心想:这次可算是一个烫手山芋 ,不仅没能保护了老皇爷,还让他老人家直接圆寂了,虽然杀死了这么多喇嘛!皇上知道自己亲爹去世,不知道会不会迁怒于我,即使有顺治帝临终之前写的书信,韦小宝还是有点担心。

多隆在一旁嘀咕道:“韦大人,这次我们可是受罪非浅啊!等回到京城,我们两个不知道会不会被皇上迁怒,韦小宝叹了口气,“唉,多隆,这次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我们尽快赶回京城,向皇上如实禀报。希望皇上能够念在我们忠心耿耿的份上,从轻发落。”

多隆点点头,“也只能如此了。韦大人,您一向机智过人,一定能想到办法化险为夷的。”

两人快马加鞭,一路疾驰。不久,便回到了京城。韦小宝直奔皇宫,觐见皇上。他将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皇上,并呈上了顺治帝的书信。

皇上看完书信,沉默良久,最终说道:“韦小宝,此次之事虽并非你之过错,但未能护得先帝周全,你仍有责任。朕念你平日忠心耿耿,暂且免你罪责。”

韦小宝感激涕零,“多谢皇上开恩!臣定当更加努力,为皇上效力!”

多隆也松了一口气,“还好逃过一劫啊!”

然而,韦小宝心中却明白,这次虽然侥幸逃过一劫,但日后在宫廷中的争斗恐怕会更加激烈。他必须小心谨慎,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性命。

就在这时,韦小宝将顺治帝的那半罐骨灰呈现在了康熙面前,并向他诉说着顺治帝的遗愿——希望能与董鄂妃合葬。然而,康熙自幼便失去了先帝的呵护,如今只能将顺治帝的骨灰一分为二,其中一半埋葬于董鄂妃墓中,另一半则带回京城,让皇上以尽自己的孝道。。

康熙接过骨灰罐,眼中闪过一丝悲痛。

“韦小宝,你做得很好。既然这是先帝的遗愿,那我们就照办吧。”康熙决定亲自前往董鄂妃墓,将一半骨灰下葬。

几天后,康熙带领众人来到了董鄂妃墓前。仪式简单而庄重,康熙亲手将骨灰埋入地下。

“先帝,您安息吧。”康熙轻声说道。

回到京城,韦小宝感到轻松了一些。然而,他知道宫廷的斗争永远不会停止。他决定更加小心谨慎,为自己和多隆的未来打算。

与此同时,康熙也在思考着自己的处境。他深知皇位的来之不易,也明白要坐稳皇位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韦小宝,朕需要你的帮助。”康熙找到韦小宝,“宫廷之中暗流涌动,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韦小宝恭敬地答道:“皇上放心,微臣定当全力辅佐皇上,保皇上江山稳固。”

如今,康熙已成功解决了他的心腹大患——鳌拜伏法被诛、顺治帝驾鹤西去以及神龙教的阴谋失败。此时,他终于可以将重心放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上,以增强自己的实力,并应对即将到来的三藩之乱。

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心策划,康熙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动经济发展。首先,他鼓励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力。为此,他实施了一系列减税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同时大力兴修水利工程,改善灌溉条件,促进农作物产量的增加。其次,康熙积极扶持工商业的发展,放宽商业限制,降低税收,吸引更多商人投资创业。此外,他还注重科技研发和创新,鼓励工匠们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在康熙的努力下,清朝的经济逐渐繁荣起来。农业丰收,粮食储备充足;工商业蓬勃发展,贸易往来频繁。这些都为国家积累了大量财富,使得康熙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军事防御和其他重要事务。

与此同时,康熙也加强了对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更新,提高士兵的战斗力。他深知,只有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才能确保国家安全。面对三藩之乱可能带来的威胁,康熙做好了充分准备。

在这一时期,康熙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智慧。他善于把握时机,果断决策,将国家从困境中拯救出来。通过发展经济,充实实力,康熙为清朝的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他所做出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一个伟大的目标: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

可韦小宝作为穿越者,当然知道这些政策是看人的,他告诉康熙,他的这些政策只强一时,不强长远,在封建王朝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皇帝有着不同的施政理念和能力。如果碰上了像康熙这样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能够以睿智的眼光看待这些政策,并将其视为惠及民生的重要举措。然而,如果遇到一个只知道死读书、把儒家治国理政的那一套奉为宝典的皇帝,那么这些政策很可能会被轻易地废除。

实际上,在当时的农耕社会背景下,地主阶级和士大夫阶层才是真正掌控着百姓命运的人。他们掌握着土地资源和知识权力,对社会秩序产生着重大影响。因此,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单纯依靠改变政策或制度并不足够,必须从根本上变革社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走向资本主义并进入工业社会。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大部分由封建制度带来的问题,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小伙伴们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首发吧

写评论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