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3章 朱元璋的治军政策

搜索 历史 用户

第23章 朱元璋的治军政策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尚未洒满大地,刘浩屿已收拾好行囊,离开了昨夜栖身的林间空地。他的步伐虽不急促,但每一步都坚定有力,仿佛在追寻着某种深藏在心底的执着。随着山路蜿蜒,他来到了一个宛如画卷般的湖边。

湖面波光粼粼,微风拂过,带起层层涟漪,仿佛是大地母亲的温柔眼眸,静静地注视着每一个过客。湖畔,一棵古老的柳树低垂着枝条,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而在这静谧之中,一位中年男人的身影引起了刘浩屿的注意。

男人身着粗布衣裳,面容沧桑,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他少了一条手臂,空荡荡的衣袖在风中轻轻摇曳,显得异常刺眼。他怀抱着一坛酒,独自坐在湖边的一块青石上,微闭双眼,偶尔仰头饮下一口,那神情既是享受,又似乎带着几分苦涩。

刘浩屿心中好奇,不由得走近了几分。他注意到男人的眼角滑落下一滴晶莹的泪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淡淡的光芒。他轻咳一声,打破了这份沉寂:“这位大哥,何以在此独酌?”

男人闻言,缓缓睁开眼,目光中透露出几分惊讶,但随即便被一抹淡淡的哀愁所替代。他放下酒坛,叹了口气,缓缓道出了自己的故事。

……,原来,这位中年男人曾在朱元璋建国之前参军,为了大明国家的安宁和民族的尊严,他浴血奋战,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然而,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他失去了左臂,也失去了曾经的战友和兄弟。

战争结束后,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了家乡。然而,眼前的景象却让他心如刀绞。他的房子在战火中化为灰烬,父母早已离世,就连赖以生存的土地也被贪婪的权贵霸占。他无家可归,无依无靠,只能四处流浪,靠乞讨和打零工为生。

男人说到这里,声音已经哽咽。他抬起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眼中闪烁着坚定而又悲伤的光芒:“我曾经为了大明付出了一切,但现在却一无所有。想想自己这一生的遭遇,真是生不如死。”

刘浩屿听着男人的讲述,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他走到男人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大哥,你为大明付出了那么多,这是你的荣耀。虽然现在遭遇困境,但只要你心中有光,就一定能找到前行的路。”

男人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他感激地看了刘浩屿一眼,点了点头:“谢谢你,这位公子。你的话让我重新燃起了希望。我相信,只要我不放弃,总有一天我会找到属于我的那片天空。”

两人相视一笑,仿佛所有的忧愁和痛苦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刘浩屿从行囊中取出一些干粮和五两银子递给男人:“大哥,这是我的一点心意。希望它能为你带来一些帮助。”

男人接过干粮和银子,感激涕零。他再次举起酒坛,向刘浩屿示意:“来,公子,我们干一杯!为了明天的希望!”

两人举杯相碰,一饮而尽。在这宁静的湖畔,他们的笑声和欢呼声回荡在空旷的山谷之间,仿佛在为这个苦难的世界带来一丝温暖和希望。

告别了中年男人,刘浩屿一边向前走着,一边在脑子里搜寻自己看过关于大明的历史,其中朱元璋关于对征兵的政策……

朱元璋在统一全国建立大明之后,为了确保军队有固定的兵源,实行了军民分治,并建立了军户世袭制度。他将跟随自己多年打仗的老兵和在全国范围内强征的200万户人口划入军籍,规定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永远承担为大明服兵役的义务。这一制度确保了军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世代沿袭:军户制度是世袭的,即“一朝入伍,终生为兵,父死子替,世代沿袭”。这意味着一旦家庭中的某人被编入军户,整个家庭都将世代从军,无法脱离。

严格管理:军户的管理完全和民户分开,即使军户之间的诉讼案件也由军队系统审理。这种管理方式确保了军户的稳定性和独立性。

屯田制度:明朝将屯田制度与世兵制结合起来,由朝廷拨出一部分土地,分配给军户耕种,实行“以屯养军”的制度。这样,军户既进行军事训练也从事农业生产,军粮方面能够做到自给自足,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由于军户制度的弊端,士兵士气低落,因为军户地位大大低于普通民户,几乎沦为国家的奴隶,导致军户的士气低下,无论是训练还是出征,都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

军队战斗力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大明朝中后期,卫所的长官大多把军户当成自己的佃户或者苦力看待,训练废弛,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大大下降。

在大明朝中期以后,由于军户制度已经无法为朝廷提供有效的军事力量,明朝开始采用募兵制作为补充兵员的主要手段。募兵制是应募而来,非世袭,身虽为兵,仍隶民籍,退伍仍为民。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军户制度带来的弊端。

历史上,大明朱元璋对招兵的政策主要体现在军户制度上,这一制度在明朝初期起到了重要作用,确保了军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逐渐显现,导致军队士气低落和战斗力下降。为此,大明不得不采用募兵制作为补充兵员的主要手段。

想到这里,李浩屿也感慨刚才见到过的那个中年男人,是在朱元璋建国前当的兵,要是朱元璋建国后他去当兵,也许就不要退伍回家了……

刘浩屿正沉浸在深深的思绪之中。他的目光如炬,似乎能穿透时间的迷雾,追寻着过往的足迹。此刻,他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向前,行走在历史的脉络上,一步一景,一景一情。

日头高悬,阳光洒落在大地上,斑驳的光影在刘浩屿的脚下跳跃。他踏过了一片片古老的土地,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呼吸声,在耳边低语。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未知的渴望和对过往的怀念,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动力,推动着他不断前行。

终于,他来到了那个传说中的地方——大明洪武八年的扬州城。这座古城,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见证了过去一个个帝国的辉煌与衰落,也承载了无数人的悲欢离合。如今,虽然时光荏苒,但扬州城依旧屹立不倒,仿佛在诉说着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

刘浩屿站在城门前,凝视着这座古老的城池。他仿佛能看到那些繁华的街市、热闹的茶馆、繁忙的码头,还有那些身着华服的达官贵人、忙碌的商贾小贩、悠闲的文人墨客。他们或行色匆匆,或驻足观赏,或谈笑风生,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他迈开脚步,踏进了这座古城。街道两旁的建筑古朴典雅,青石板路散发着岁月的沧桑。他走过了一条条小巷,穿过了一片片古宅,感受着这座城市的脉搏。他仿佛能听到那些古老的传说在耳边响起,感受到那些历史人物的气息在周围弥漫。

在扬州城的某个角落,刘浩屿遇到了一位老者。这位老者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向刘浩屿讲述了这座城市的过往,那些曾经的辉煌与荣耀、沉沦与挣扎。刘浩屿听得如痴如醉,仿佛自己也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一部分,与它共同经历了那些风风雨雨。

夕阳西下,余晖洒满了扬州城。刘浩屿站在城墙上,眺望着远方。他看到了那些古老的建筑在夕阳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庄重肃穆;他看到了那些忙碌的人们在夕阳的余晖中渐行渐远;他看到了那些曾经的故事在夕阳的照耀下愈发清晰。

此刻的刘浩屿,心中充满了感慨和思考。他意识到,自己与这座城市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联系——他们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这座城市见证了太多人的成长和变化,而他现在依然来到了这座城市。

傍晚时分,天空如同被丹青妙手点染,金黄与橙红交织,绽放出绚烂的光彩。微风轻轻吹过,带来了远处运河的湿润气息和扬州特有的酒香。刘浩屿踏着石板路,行走在古城的街巷间,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与期待。

他来到了一家名为“醉月楼”的酒楼前。这座酒楼古朴典雅,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尽显大明风华。门前悬挂的灯笼在夜色中摇曳生姿,发出柔和的光芒,为这座古城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浪漫。

刘浩屿步入酒楼,只见里面宾客如云,热闹非凡。他找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点了几样扬州的特色小菜和一壶美酒。不一会儿,菜肴和美酒便摆上了桌。他细细品味着这些佳肴,只觉得口感鲜美,回味无穷。而那一壶美酒更是香醇可口,让他陶醉其中。

在品酒赏景的同时,刘浩屿也留意着酒楼中的其他客人。他们有的低声细语,有的谈笑风生,有的则是独自饮酒沉思。他想象着这些人或许是大明的文人墨客、商贾巨富或是江湖豪杰。他们在这座古城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故事,让后世的人们为之赞叹不已。

刘浩屿的目光穿过窗户,投向了远处的运河。只见河面上波光粼粼,一艘艘船只来来往往,忙碌而有序。他想象着这些船只或许正载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和货物,为大明的繁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而这座古城也因为运河的繁荣而变得更加生机勃勃。

此时,一阵悠扬的琴声传来,打断了刘浩屿的思绪。他循声望去,只见一位身着青衫的书生正在弹奏古琴。琴声婉转悠扬,如同天籁之音,让人心旷神怡。刘浩屿不禁为之动容,他闭上眼睛聆听这美妙的琴声,仿佛置身于一个仙境之中。

在这美妙的氛围中,刘浩屿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傍晚。他感受着这座古城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气息,品味着美酒佳肴和琴声悠扬。他仿佛与这座古城融为一体,成为了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夜幕降临,刘浩屿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醉月楼。他走在路上心中充满了感慨和留恋。他知道自己只是这座古城的一个过客,但这段时光却将永远留在他的心中。他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会时常回忆起这个傍晚,在大明洪武八年间的扬州古城里所度过的美好时光。

……

小伙伴们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首发吧

写评论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