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章 转眼之间来到大明两年了

搜索 历史 用户

第8章 转眼之间来到大明两年了

分完王霸才的土地之后,刘浩屿回到了四合院里,他没有参与分王霸才的土地,因为他感觉自己要土地没有任何的意思,说不定什么时间自己就离开王家村了。

……,刘浩屿给自己倒了一杯水,一边喝着一边想,在大明建国初期,税收制度主要承袭了唐宋的传统,同时也有一些特殊的规定。

一是税收制度、税收依据,明朝初期,征税的主要依据是明太祖朱元璋曾立下的规定,以黄册为准,黄册记载人丁和田亩,丁需要服役,田亩需要交租。

税收种类也有很多,比如土地税,根据土地面积和产量来征收,通常是实物税,如粮食。明朝大部分时间的土地税都在2600万石左右,朱元璋时期甚至达到过3278石。

(在明朝时期,一石作为古代的计量单位,其具体的重量因地域、时代和物品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而言,明朝时期的一石重量大致在100斤到150斤之间,换算成现代单位,相当于95公斤左右。这种差异反映了古代计量单位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可能存在的重量标准差异。例如,有资料指出,明朝一石米在万历年间大约重188斤左右,这也进一步证实了明朝一石的重量范围。此外,明朝时期官员的俸禄也是以石为单位计算,如正一品官员的年俸为1044石米)

人头税,按人口数量来征收,通常是现金或实物税;商税,对商业活动征收的税,但在明朝初期,由于推行了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商税相对较少,只占据全国税收的5%左右。

二是地主交土地税,地主按照其所拥有的土地面积和产量来缴纳土地税。这部分税收通常是实物税,如粮食,数量较大。人头税,地主家庭中的成员也需要按照人口数量来缴纳人头税。

三是普通老百姓交土地税,普通老百姓(主要是农民)按照其所耕种的土地面积和产量来缴纳土地税。这部分税收对农民来说是一项沉重的负担,因为他们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人头税,农民家庭中的成员也需要按照人口数量来缴纳人头税。

四是特殊规定士人可以免税,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就制定了一条规矩,即士人可以免除劳役和赋税。这意味着官员、地主(很多也参与科举考试)等士人阶层可以免税。这导致了有钱人不交税,没钱人多交税的局面。

总之,在大明建国初期,税收制度以土地税和人头税为主,地主和普通老百姓都需要按照其拥有的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来交税。然而,由于士人免税的规定,导致税收负担主要落在了普通老百姓的身上,尤其是农民阶层。这种税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矛盾。

想到这里,刘浩屿也是摇头一笑,在心里想:无论是在什么朝代,都有一些人钻国家政策的空子,以已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

在黄昏的余晖中,刘浩屿正沉浸于大明税收政策的纷繁思绪中。他的目光穿越窗棂,投向了远方的群山,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遐想和规划。然而,这宁静的片刻被一位不速之客打破,袁忠步履匆匆地来到了他的身旁。

“刘公子,我有一事不明。”袁忠的声音打破了室内的静谧,带着几分疑惑与探寻。他微蹙的眉头下,一双明亮的眼睛闪烁着求知的光芒,“刚才分恶霸地主王霸才土地的时候,你为何选择放弃啊,要知道你现在在我们王家村买了房子,已然是我们王家村的一员了。”

刘浩屿轻轻放下手中的茶杯,转身望向袁忠,他的眼中闪烁着坚定与智慧的光芒。他微笑着说道:“袁忠,我今后注定要在大明的土地上,浪迹天涯,四海为家。我要那些土地做什么呢?对我来说,它们不过是束缚我脚步的枷锁罢了。我不要,就可以多分一些给那些真正需要的人,让他们能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

袁忠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敬佩之色。他深知刘浩屿并非寻常人,他的胸怀与志向远非一般人所能及。他沉思片刻,又问道:“刘公子,你真的不打算长期在王家村生活下来吗?这里民风淳朴,土地肥沃,是个安居乐业的好地方。”

刘浩屿轻轻摇头,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远方的群山。他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袁忠,我虽为一人,但我的心却早已飘向了远方。我渴望走遍大明的每一寸土地,领略各地的风土人情,体验不同的人生百态。或许有一天,我会回到这里,但那时,我已不再是现在的我了。”

袁忠默默地点了点头,他理解刘浩屿的志向与追求。他转身离去,心中却对这位年轻的公子充满了敬意与感慨。他知道,刘浩屿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他的未来将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与精彩。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刘浩屿开始着手安排家中的事务。他让袁忠帮忙请来了几位佣人,负责家中的日常琐事。他希望能够有一个温馨舒适的家,让他在漂泊的旅途中有一个可以回归的港湾。同时,他也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行囊,为即将到来的旅程做好准备。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刘浩屿在王家村的日子过得平静而充实。他与村民们相处融洽,时常与他们交流心得与见闻。他的智慧和见识让村民们敬佩不已,他也从中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然而,他心中的那份渴望与追求却始终未曾熄灭。他知道,总有一天,他会再次踏上旅程,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和挑战那些未知的极限。

在王家村的日子里,刘浩屿学会了珍惜与感恩。他珍惜这里的每一份情谊和温暖,感恩这里给予他的一切。他相信,在未来的旅途中,这些美好的回忆将成为他前进的动力和勇气。而他也将带着这些美好的回忆和珍贵的经验继续前行在追求梦想的路上。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之间到了大明洪武五年,在大明洪武三年的时候刘浩屿来到了大明,亲眼目睹了应天府的盛世风华。

大明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这一年,应天府(南京)作为大明帝国的都城,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展现出勃勃生机,为后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已稳固了江山,应天府作为帝国的政治中心,地位愈发重要。经济上,应天府是全国最富饶的城市之一,商贾云集,市场繁荣。文化上,应天府汇聚了全国各地的才子佳人,诗文书画、戏曲歌舞,无不流光溢彩。

此时的应天府,规划严谨,布局合理。皇城、宫城巍峨壮观,气势磅礴。宫殿建筑群依山水之势而建,错落有致,金碧辉煌。同时,应天府内还建有众多的庙宇、寺观,如灵谷寺、鸡鸣寺等,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文化艺术的殿堂。此外,应天府内的街道宽阔平坦,商业区、居住区、娱乐区等区域划分明确,各类设施一应俱全。

洪武三年,应天府的人口数量迅速增长,达到了数十万之众。府城内居民来自五湖四海,既有中原的汉族人,也有边疆的少数民族。人们的生活方式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的农耕渔猎,也有新兴的商业贸易。风俗习惯上,应天府城融合了各地的文化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江南水乡风情。

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治理下,应天府城内的社会秩序井然有序。官员们廉洁奉公,百姓安居乐业。文化教育方面,应天府设立了国子监等教育机构,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同时,应天府城内的文化氛围也十分浓厚,诗词歌赋、书画艺术等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到了洪武五年间,应天府城发生了许多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件。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朱元璋的北伐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朱元璋亲征漠北,最终成功平定了北方的元朝残余势力,为明朝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还有如郑和下西洋等壮举,也都是在应天城内策划和准备的。这些事件和人物的事迹,都彰显了应天府城在明朝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刘浩屿仔细想到,在大明洪武三年至五年间,应天府城作为明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繁荣程度达到了历史的巅峰。这座古老的城市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英才汇聚于此,共同创造了一段辉煌的历史。而这段历史,不仅为应天府城本身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明洪武五年,春日的阳光洒满了繁华的应天府城。这一日,刘浩屿怀着满心的期待,踏进了这座古都的繁华之中。

城门洞开,古砖古瓦在阳光下泛着斑驳的光影,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刘浩屿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眼前是一幅生动而热闹的生活画卷。小贩的吆喝声、行人的谈笑声、马蹄的嗒嗒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首独特的都市交响乐。

他漫步在青石铺就的街道上,两旁的店铺琳琅满目,丝绸、瓷器、珠宝应有尽有,无不彰显着大明王朝的繁荣与昌盛。刘浩屿的目光被一家古色古香的茶馆吸引,他信步走了进去,点了一壶龙井茶,坐在窗边,细细品味着这江南的韵味。

茶香袅袅,他轻轻啜了一口,只觉口齿留香,心旷神怡。窗外,柳絮飘飞,桃花盛开,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他闭上眼睛,仿佛能听到春风拂过树梢的声音,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喝完茶,刘浩屿继续他的逛城之旅。他来到了应天府的市集,只见摊位上摆满了各种奇珍异宝,令人目不暇接。他穿梭在人群中,不时驻足观赏,感受着这座城市的繁华与喧嚣。

夕阳西下,刘浩屿站在城墙上,眺望着远方。只见夕阳如血,染红了半边天空,将这座古都映衬得更加美丽动人。他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慨,仿佛与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某种奇妙的共鸣。

夜幕降临,应天府的灯火逐渐亮起,刘浩屿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座繁华的古都。他知道,这一次的逛城之旅将成为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之一。

……

小伙伴们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首发吧

写评论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