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6章 离开尼姑庵

搜索 历史 用户

第46章 离开尼姑庵

三日后,晨曦初露,刘浩屿在尼姑庵的静谧中,缓缓睁开了眼睛。那是一双经过三日沉思后更显深邃的眸子,仿佛承载了无数的智慧与感慨。他起身,轻步走出禅房,感受着尼姑庵里独有的宁静与祥和。

桃园园师太,那位总是面带微笑、慈祥和蔼的长者,已经站在了门前的小径旁。她的手中握着一串念珠,口中默念着经文,似乎在为刘浩屿的离去祈祷。刘浩屿走上前去,深深地鞠了一躬,表达了对桃园园师太的感激之情。

“师太,这三日来,您的教诲如同甘露般滋润了我的心田,让我受益匪浅。”刘浩屿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心底深处涌出来的。

桃园园师太微笑着点了点头,轻轻拍了拍刘浩屿的肩膀,“刘公子,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无论走到哪里,都要保持一颗善良和谦逊的心。”

随后,刘浩屿又与桃三春法姑等尼姑庵的众位修行者一一告别。他们或交谈几句,或默默相视,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刘浩屿的祝福和不舍。

告别了尼姑庵的众人,刘浩屿背起行囊,踏上了通往山下的路。山路蜿蜒曲折,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偶尔还能听到几声鸟鸣和溪流潺潺的声音。刘浩屿的心情也随之变得轻松起来,他深吸一口气,感受着大自然的清新与美好。

他沿着山路一路向下,心中的思绪也如同这山路一般曲折。他回想起在尼姑庵的三天时间里,那些与桃园园师太、桃三春法姑等人的交谈和相处,那些关于人生、关于修行、关于世界的深刻见解和领悟。他感到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洗礼和升华。

不知过了多久,刘浩屿终于来到了山下的府城。这是一座繁华而热闹的城池,与他之前所经历的寂静和清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看着周围忙碌而有序的人们,感受着这座城池的活力和生机。

他来到了一家茶馆,点了一壶龙井茶,刘浩屿静静地坐在那古朴雅致的茶馆中,专心致志地品味着那杯散发着淡淡清香的龙井茶。茶香袅袅,伴随着窗外轻轻摇曳的树叶声,似乎在诉说着一段段尘封的往事。他的思绪如同这飘散的茶香,不经意间就飘向了那个繁华喧嚣的现代世界,回忆着那些曾经的点点滴滴。

他望着窗外忙碌的街景和来来往往的行人,心中不禁涌起了一股莫名的感慨。他想起了自己曾经的梦想和追求,想起了那些在现代社会中曾经陪伴他走过风风雨雨的人。他感到自己的内心充满了惆怅,不过自己依然要踏上新的征程,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就在此时,茶馆的门扉悄然开启,一股清新的空气夹杂着淡淡的花香涌入室内,打破了这份宁静。刘浩屿微微抬起头,目光透过缭绕的雾气,落在了一个刚刚落座的身影上。他愣住了,因为这身影他并不陌生,正是那日在山林间,帮助过自己的姑娘,她是如仙子般降临,白衣飘飘,抚琴而歌的女子。

她依旧是那一身素白的衣裳,如同月光般皎洁无瑕,长发如瀑,轻轻垂落在腰间。她的眼眸清澈如泉,仿佛能洗涤一切尘埃,那淡淡的微笑如同春风拂面,让人心生温暖。她的到来,如同一个美丽的梦境,让刘浩屿不禁陷入了短暂的失神。

“姑娘,你……”刘浩屿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惊讶和疑惑。

那白衣女子轻轻颔首,眼眸中闪过一丝温柔的笑意,“公子,别来无恙。”她的声音清脆悦耳,如同山涧中流淌的清泉,让人心旷神怡。

刘浩屿这才回过神来,急忙起身相迎,“姑娘,你怎会在此?那日一别,我还以为再也无缘相见了。”他的语气中充满了惊喜和感慨。

那白衣女子轻轻一笑,仿佛能融化世间所有的冰霜,“公子,缘分天定,我们自然会在该相见的时候再次相遇。”她的话语中透露着一种超脱世俗的洒脱和淡然。

两人相对而坐,茶香和花香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刘浩屿开始讲述那日和白衣姑娘分开之后自己的经历,那些曾经的欢笑和悲伤,都化作了眼前的茶香和雾气。而那白衣女子则静静地倾听着,她的眼眸中闪烁着理解和共鸣的光芒。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了,两人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中。他们的心灵在这一刻相互交融,彼此的理解和共鸣让他们的关系更加紧密。

然而,当茶香渐淡,雾气散去,两人也意识到他们也许是属于同一类人,白衣女子微笑着说:“公子我叫白无双,你可以告诉我你的尊姓大名吗?”

“白姑娘,我叫刘浩屿。”

白无双站起身来,“刘公子,我要走了。”她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不舍和无奈。

刘浩屿也站起身来,他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白姑娘,无论我身处何方,我都会记得你,记得我们之间的这份缘分。”

白无双微微一笑,转身离去,她的身影在茶雾中渐渐消失。刘浩屿站在茶室馆中,望着那渐渐远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感慨和祝福。他知道,他们之间的缘分或许就此终结,但那份美好的回忆将永远留在他的心中。

就在白无双刚刚离开茶馆时间不长,大街上出现了骚动,一个茶客说:“又是夸官的,已经两天了,恐怕今天是最后一天了吧……”

刘浩屿知道,在大明朱元璋时期,确实存在夸官的制度。夸官原本是状元的专属,后来逐渐泛滥,变成皇家随便给人的奖赏,成为一种行为艺术。

特别是新任知县等等上任时,可夸官三日,即每天由三班衙皂前呼后拥上大街显示威风。这一行为背后,是皇权的彰显和新官上任的威严展示。

虽然大明朝有夸官的制度,但并非所有考取功名的人都需要夸官。夸官更多地与新官的上任仪式相关,而非直接关联于科举考试本身。科举考试是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的人,如进士、举人等,将有机会进入官场,担任不同的官职。然而,是否夸官,则取决于他们具体的官职和上任情况。

对于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的新任知县等地方官员,他们上任时可能会按照制度进行夸官。

对于在京城或其他大明中央机构任职的官员,以及未担任特定需要夸官职务的官员,则可能不需要夸官。

所以在大明朱元璋的时期,考取功名的人是否需要夸官,取决于他们的具体官职和上任情况。夸官制度更多地与新官上任的仪式相关,而非直接关联于科举考试本身。

大街上的骚动很快就过去了,刘浩屿继续喝着茶,不管窗外发生的事情,时间不长,一壶茶喝完之后,他也走出了茶馆……

刘浩屿悄然离开了那间弥漫着岁月茶香的茶馆。他的脚步轻盈而坚定,仿佛每一个步伐都承载着对未来的期许和对未知的勇气。在府城的繁华与喧嚣中,他找到了一家静谧的客栈,将行囊轻轻放下,让自己的灵魂在夜的宁静中得以栖息。

夜色如水,缓缓流淌,将府城的灯火渐渐淹没。刘浩屿躺在客栈的床铺上,思绪如乱线般纷扰。他回想起那日白无双弹出悠扬的琴声、刚才茶馆里那淡淡的茶香,还有那个与他擦肩而过的熟悉的陌生人。每一个瞬间都像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他的心中缓缓展开。然而,他知道,自己的旅程还远未结束,前方还有更多的未知等待着他去探寻。

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的脸上时,刘浩屿便醒了过来。他感受到阳光的温度,也感受到内心的激动。他收拾好行囊,告别了客栈的伙计,踏上了新的征程。他的步伐坚定而有力,仿佛每一步都在向未知的世界发出挑战。

刘浩屿走在府城的边缘,逐渐远离了人烟。他穿过一片片田野,越过一座座山川,最终来到了一处荒无人烟的地方。这里四周寂静无声,只有偶尔传来的风声在耳边低语。他环顾四周,只见一片荒凉,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孤独感。

然而,就在这时,他听到了远处传来的一阵嘈杂声。他顺着声音走去,只见十几个大汉正围住一个人。那个人被大汉们逼得连连后退,脸上露出惊恐的神色。刘浩屿心中一动,决定上前看个究竟。

他走近一看,只见那个人衣衫褴褛,面色憔悴。而那些大汉则个个身材魁梧,面露凶相。他们手持棍棒,不断向那个人逼近。刘浩屿心中明白,这是一场不平等的较量。他没有犹豫,立即挺身而出,挡在了那个人的面前。

大汉们见有人敢来插手,纷纷怒目而视:“小子,你是什么人,胆敢管爷爷们的事情。”

话音落地,他们就挥舞着手中的棍棒,向刘浩屿冲来。然而,刘浩屿却毫不畏惧,他身形灵动,巧妙地躲避着大汉们的攻击。同时,他也趁机向大汉们发动反击。经过一番激烈的搏斗,刘浩屿终于将大汉们一一击倒在地。

那个人见刘浩屿救了自己一命,不禁感激涕零。他向刘浩屿道谢不已,并告诉刘浩屿:“谢谢公子的救命之恩,我本是一个逃难的难民。因为逃避战乱而流落至此,不料却遭到了那些歹人的欺凌。”

刘浩屿听后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同情之情,他决定帮助这个人脱离困境。

于是,刘浩屿带着那个人一起离开了这片荒无人烟的地方。他们继续前行,在旅途中相互扶持、共同成长。这段经历让刘浩屿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无论前方有多少困难和挑战,他都要勇往直前、追寻自己的梦想。

……

小伙伴们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首发吧

写评论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