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2章 御剑飞过山海关

搜索 历史 用户

第82章 御剑飞过山海关

晨曦初破,天际渐染上一抹温柔的蓝紫,仿佛是大自然最细腻的笔触,在静谧的画卷上轻轻勾勒。刘浩屿与白无双,两位并肩而行的修行者,终是在这新日的第一缕光辉中,缓缓停下了他们日夜不息的修炼之旅。

他们的身影,在晨光中拉长,带着一股超脱尘世的淡然与坚韧,仿佛是从古老传说中走出的侠客,每一步都踏着岁月的韵律。

水潭边,夜露未干,晶莹剔透,映照着两人清澈如水的眼眸。昨夜,这里曾是他们心灵与力量交融的圣地,星辰为伴,月光为引,他们沉浸于天地间的灵气之中,呼吸间皆是自然的馈赠。而今,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耀在这片被晨曦拥抱的水域上时,他们相视一笑,那份默契无需多言,一切尽在不言中。

轻轻挥别这片赋予他们无尽安然与灵气的地方,刘浩屿与白无双踏上了新的征途。他们的步伐不急不缓,却充满了坚定与希望,仿佛每一步都踏在了命运的轨迹上,向着未知的远方迈进。山间清风徐来,带着花草的芬芳与泥土的醇厚,轻轻拂过他们的衣襟,也似乎在为他们送行,祝福着这段未知的旅程能够平安顺遂。

沿途,山川壮丽,云雾缭绕,如同仙境一般。他们或穿行于密林深处,聆听鸟鸣虫唱,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或攀援于峭壁之上,俯瞰群山如黛,胸中豪情万丈。每一次驻足,每一次眺望,都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让他们的心境愈发豁达,修为也在无形中得到了升华。

不知过了多久,当夕阳的余晖开始在天边缓缓铺展,将天际染成一片绚烂的金红时,他们终于来到了建成不久的山海关前。山海关,这座屹立不久的雄关,此刻在夕阳的映照下,更显得庄重而威严。高高的城墙,仿佛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命,让人不由自主地心生敬畏。

站在关前,刘浩屿与白无双相视一笑,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

“无论前路如何坎坷,只要我们携手同行,便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的脚步。”刘浩屿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回荡在空旷的山海关前。

白无双微微一笑,轻轻点头,那笑容里既有对自己道侣的信赖,也有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她伸出手,与刘浩屿紧紧相握,那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为之静止,只剩下两颗紧紧相连的心,在夕阳的见证下,共同许下了对未来的承诺。

刘浩屿和白无双看到关城城门有官兵把守,所有人进出都要检查“证件”。

“无双妹妹,看来他们在检查什么证件,也许就是通关要有一定的手续,我们俩什么都没有,看来从城门过去是不行了,我们也不能在这个地方大打出手闯关,所以我们还是先离开城门这个地方,从其他地方进入关口的另一边吧。”

“好的,浩屿兄。”

在明朝时期,由于山海关的军事重要性,大明政府对其通行管理有着严格的规定。普通老百姓通常不能随意过山海关,而是需要遵守一定的程序和规定。他们可能需要持有官方颁发的通行证或证明文件,才能被允许通过山海关。

还有,在大明洪武时候的山海关,作为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战略意义。

山海关位于华夏东北部的河北省与辽宁省交界处,距离现今的秦皇岛市区约15公里。它东濒渤海,北倚燕山,南临碣石,西接辽西走廊,地理位置极为险要,是华北平原与东北地区交界处的咽喉要道。

当时作为明长城的重要关隘,山海关不仅是保卫京畿安全的战略要冲,也是古代中原王朝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重要屏障,被誉为“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

山海关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著名将领中山王徐达亲自设计建造。

山海关,关城呈矩形,周长约4公里,城墙高约14米,厚约7米,建筑风格独特,气势恢宏。关城有四座主要城门,其中东门最为壮观,是山海关的象征。在城门之上,耸立着雄伟的箭楼,箭楼檐下悬挂着“天下第一关”的巨幅匾额,笔力苍劲,气势磅礴。

山海关的防御体系完整,城墙上每隔几百米就有敌台高耸,用于观察和防御敌人。此外,还有烽火台等军事设施,构成了一个完善的防御网络。

在历史上,山海关多次见证了抵御外敌、保家卫国的壮烈战役,其军事地位无可替代。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明朝与后金的“山海关之战”,这场战役决定了华夏历史的走向,标志着清朝的崛起和明朝的灭亡。

现在,山海关不仅是一座军事要塞,也是一处融合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旅游胜地。关城四周山峦叠嶂,海风徐来,碧海蓝天,景色宜人。在关城南侧的观海亭中,可以俯瞰山海关的全景,领略到“长城扼守山海险要”的雄伟气势。

除了关城本身,山海关附近还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老龙头(大明长城的东部起点)、孟姜女庙(纪念古代民间传说中的忠贞女子孟姜女的专祠)、角山、长寿山等,都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游客。

刘浩屿与白无双并肩站立于山海关巍峨的关城城门之下,仿佛两位自古老画卷中走出的仙人,不染尘埃,超脱于世。城门之上,匠人们雕琢的图案艺术诉说着山海关雄伟与辉煌,而他们的身影,却在这份厚重中添上了一抹轻盈与不羁。

“无双妹妹,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间,洪武十九年的春风已悄然拂过了这片古老的土地。”刘浩屿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仿佛能穿越时空的壁垒,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他的目光深邃,望向远方,那里是未知与梦想交织的彼岸。“记得初识之时,我们还在江南水乡的山林里初遇,转眼间,已并肩走过了无数山川湖海。”

白无双闻言,轻轻一笑,那笑容如同初绽的百合,清新脱俗,足以让世间万物为之失色。“浩屿兄,你说得没错,时间真的过得好快。但无论岁月如何更迭,有你在身边,便是我最大的幸运。”她的话语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与对过往的珍惜,两人之间的默契与情谊,无需多言,便已深刻于心。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再添一抹传奇色彩于这浩瀚天地间。”刘浩屿眼中闪过一抹决然与兴奋,他轻轻抬手,掌心之中,一柄古朴而神秘的破妄剑骤然浮现,剑身流转着淡淡的蓝光,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与智慧。“无双妹妹,接下来,就让我们御剑飞行,直抵那遥远而神秘的贝尔湖,如何?”

白无双闻言,眼中闪过一抹惊喜与期待,她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声音中带着一丝撒娇与依赖:“当然可以,不过这次,我要你带着我飞去,让我感受那份翱翔天际的自由与畅快。”

刘浩屿微微一笑,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柔情与宠溺。他闭目凝神,心念一动,只见破妄剑瞬间腾空而起,剑身急剧膨胀,化作一柄足以承载两人的巨剑。剑光闪烁间,一股清冽的剑意弥漫开来,仿佛连空气都被这股力量所净化。

两人轻盈一跃,稳稳地落在了巨剑之上,随着刘浩屿一声低喝,破妄剑如同离弦之箭,划破长空,向着贝尔湖的方向疾驰而去。风,在耳边呼啸而过,带着山间的清新与远方的呼唤;云,在脚下翻涌,如同铺展的画卷,展现着大千世界的壮丽与辽阔。

白无双紧紧依偎在刘浩屿的身旁,感受着风的速度与自由,她的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安宁与幸福。她抬头望向刘浩屿坚毅的侧脸,心中暗自许诺,无论前路如何坎坷,她都将与他并肩作战,共赴那未知的旅途。

而刘浩屿,则是全神贯注地驾驭着破妄剑,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与探索的热情。他知道,这一路上,他们将会遇见无数的挑战与奇迹,但只要有白无双在侧,他便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就这样,两人一剑,穿云裂石,向着贝尔湖的方向,开启了他们新的征程。在那片遥远而神秘的湖泊旁,等待着他们的,将是怎样的风景与故事,无人知晓,但那份对未知的向往与追求,却已化作了他们心中最坚定的信念与力量。

刘浩屿之所以要御剑飞行,他感觉时间过得好快,已经到了大明洪武十九年了,如果再继续这样走下去的话,恐怕到了大明二十年、二十一年也到不了贝加尔湖,那样就错过了和蓝玉相遇的机会了,不过这个事情,他没有和白无双说,因为他无法解释后世历史记载现在大明还没有发生的事情。

其实在大明洪武十九年(即公元1386年),发生了多起重要事件,丽水谋反案:在明洪武十九年五月,浙江丽水县城发生一起牵连多人的聚众谋反案,这一消息迅速传至京师(南京)。据《明实录•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八》记载,案件由一算命先生告发,指控当地大姓陈公望等57人聚众谋乱。朱元璋对此高度重视,并命锦衣卫千户周原前往捕捉涉案人员。

昌国岛民迁徙事件:在明洪武十九年,朝廷下令昌国(今舟山)46岛居民迁徙至内陆地区。这一决策由信国公汤和提出,理由是“悬居海岛,易生寇盗”,需要采取“清野之策”。然而,这一决策引发了昌国居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王国祚作为昌国人士,为民请愿赴京面奏朱元璋,最终获得皇帝恩准,停止了居民迁徙的命令,并因此被授予五品官衔。

朱檀夫妇受罚:在明洪武十九年,朱元璋的第十子朱檀,因行为不端、沉迷道教,被朱元璋处以髡刑(剃去头发)。同时,朱檀的妻子(汤和之女)也因涉及某种不法行为被赐死。这一事件反映了朱元璋对子女教育的严格以及对法律制度的维护。

还有《省躬录》与《志戒录》的编成:在明洪武十九年三月及十月,朱元璋为了教育群臣和子孙后代,命人编纂了两部重要的书籍。《省躬录》由赞善刘三吾编类,收集了汉唐以来灾异之应于臣下的事例,作为鉴戒。《志戒录》则采集了秦、汉、唐、宋为臣悖逆的事例,共一百余条,编成书籍并颁赐群臣及教官、诸生讲诵,以警示他们忠于职守、奉公守法。

再有,在全国范围内核查田地:大明洪武十九年,为了进一步确定土田的所有权,保证赋税收入并防止隐瞒奸欺,朱元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田地的核查工作。这一举措有助于整顿田制、打击逃税行为,并保障大明国家财政的稳定。

小伙伴们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首发吧

写评论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