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07章 杜甫的故事

搜索 历史 用户

第107章 杜甫的故事

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传奇,留下了许多令人感慨的故事,以下是一些主要的:

1. 少年优渥,早慧多才:

- 杜甫出生于士族京兆杜氏,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所以他幼年时家境优越,有机会饱读诗书。他自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七岁能作诗,九岁能书大字,曾有“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的自述。

- 开元十三年(725 年),杜甫在洛阳与崔尚、魏启心等交游,于岐王李范、秘书监崔涤宅听李龟年唱歌,受到他们的称许。开元十九年,杜甫开始漫游吴越,增长了见识,为他日后的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2. 与李白的交往:

- 天宝三年(744 年)的春天,杜甫在洛阳遇到大他 11 岁的李白,两人结成忘年交,一起畅游齐鲁,同往王屋山访华盖君。因华盖君已死,于是返回梁园,遇到了高适,三人结伴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一带)。他们同登吹台,又登单父琴台;一同访道寻友,谈诗论文。

- 这段时间是杜甫较为快意的时光,他与李白相互切磋、交流,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歌。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后来两人分别,杜甫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3. 长安十年困守:

- 天宝五年(746 年),杜甫结束游历生活来到长安,想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天宝六年(747 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参加了考试,却因权相李林甫的一句“野无遗贤”,所有应试者全部落选。

- 科举之路不通,杜甫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但一直没有结果。在长安的十年间,他生活困苦,甚至到了“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地步。这一时期,他对社会的黑暗和权贵的奢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创作风格也逐渐成熟。

4. 幼子饿死,悲愤作诗:

- 天宝十四年(755 年)十一月,杜甫去奉先看他的妻子,刚进家门就听到哭声——他的小儿子饿死了。杜甫回忆这十年长安的生活和沿途所见所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等诗句,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贫富悬殊和人民的苦难。

5. 战乱被俘,忧国忧民:

-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陷入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被叛军所俘,押送到长安。陷居于长安的杜甫把自己的感伤和担忧融到自己的诗歌中,写了《春望》《哀江头》等作品,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百姓的同情。

- 至德二年(757 年)四月,杜甫终于逃出长安,奔赴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宝鸡)。见到肃宗时,杜甫已经麻鞋破烂,布衣露肘。肃宗授他左拾遗一职,但后来因房琯事件,触怒了肃宗,差点丢了性命。

6. 西南漂泊,草堂岁月:

- 乾元二年(759 年),杜甫弃官携家眷前往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之后又辗转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杜甫在城西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在这里,他度过了一段相对安稳的日子,创作了《蜀相》《江村》《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著名诗篇。

7. 晚年凄凉,客死他乡:

- 后来,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了依靠,便离开成都,沿长江漂泊。他的生活十分困苦,体弱多病,居无定所。大历五年(770 年)冬,杜甫自潭州赴岳州,作绝笔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死于舟中,终年 59 岁。

杜甫的一生虽然坎坷,但他始终心系国家和人民,用诗歌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作被誉为“诗史”,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小伙伴们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首发吧

写评论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