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3章 二次开庭

搜索 历史 用户

第33章 二次开庭

这段时间,我家只能在店里忙活生意上的事,由于投资被骗,资金短时间拿不回来!只能靠朋友之间的借款,好在朋友借了30000块钱,生意上得以周转。除了梁姨来我家炫耀一下她的财力和投资以外也没什么大事发生(这里提一下,我家借来的3万元钱,不是梁姨出的,现在的梁姨一家人正在秀优越感呢!如果向她借钱,借不借的来不好说,如果借来了,那梁姨家就原地起飞了!)

这时,我之前提到的那位贵人传来消息,说是因为打官司的缘故,那批坯布自从裁剪之后便一直未曾有过任何动静,似乎就是在等待着我们败诉之后赔钱给鞋厂。然而,当二次开庭时,鞋厂以反诉的原告身份开始陈述他们的理由:“我们鞋厂可是有着数十年历史的老字号工厂,员工数量多达两百余人。而对于此次订单,我们更是倾尽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宝贵的时间。可如今,被告的出尔反尔使得我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裁布所用的刀具是专门定制的,而且需要花费金钱;布料的存放也需要支付昂贵的场地费用;此外,我们还得购买橡胶、鞋带等其他材料,这又投入了数十万之巨!因此,我厂坚决要求被告赔偿损失费用共计五十万元!”这次鞋厂没提顶风冒雨取刀具的话题,我方律师站起身来,将一份文件递交给审判长,并说道:“审判长,这份文件是我们双方签订的加工协议,请您过目一下。从这份协议可以看出,我的委托人与鞋厂之间其实是一种雇佣关系。我的委托人支付了10万元的加工费作为报酬以及价值10万元的坯布作为原材料,雇佣鞋厂为其生产1万双棉胶鞋。现在,我们有转账回执单证明10万元已经转到鞋厂的账户里,同时还有一张坯布收据,证明10万元的坯布已被运送到鞋厂。因此,可以确定我的委托人已经履行了他应尽的义务。然而,鞋厂却提出要我方赔偿50万元的损失。那么,他们是如何计算得出这个数字的呢?难道鞋厂接受一个20万元的订单就需要花费50万元的成本吗?如果真是如此,那这家鞋厂又怎能在市场上生存数十年之久呢?”这次开庭还是围绕着初审时的话题,争论不休。鞋厂代表开始乱了方寸,结结巴巴地说:“我们……我们厂加班加点的生产,那么多的鞋放在仓库里你们拒不接货,这不是浪费钱吗?”这句话可说中了要害,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生产,只等官司打完后再找下家呢!

我方律师不动声色,他说:“你什么时候说鞋做出来了?既然你们做完了,那我们还打什么官司啊?直接拉走不就可以了嘛。”

鞋厂代表一下子懵住了,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不知如何回答。

我方律师趁机将话题转移到布料上,说:“审判长,现在我来说一下我方的解决办法。首先,我们确实不知道鞋厂已经完成了订单,所以我方才会要求原告退回钱款和坯布。其次,如果原告真的已经把一万双棉胶鞋做完了,那我们就去鞋厂把鞋拉回来好了。”

这样一来,我方律师占据了主动权,不仅反驳了对方的观点,还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让法庭上的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起来。鞋厂没想到,这句话惹了麻烦!话已经说了,只能履行合同交货了。

第二天清晨,我还在睡梦中,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将我吵醒。原来是我之前说的那位贵人打来的电话,表示今天上午开了动员大会,现在正加班加点地为我们赶制鞋子呢!我听后不禁瞪大了眼睛,这是什么情况?难道他们真的在现场制作吗?等他们做完了我不就被动了吗!

挂断电话后,我赶紧联系了律师、法院的代表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并租了一辆挂车和一些力工前往鞋厂提货。这样突如其来的行动让鞋厂完全猝不及防,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足够的货物可供交付。

到达鞋厂后,我们发现他们并没有按照约定准备好1万双鞋子。于是,我们安排了库房的负责人一同前往仓库装货,但实际上只有一部分库存可以用来填补缺口。经过不断努力,最终还是无法凑足1万双的数量。库管们也焦急万分,一边擦着汗水,一边四处寻找。终于,在换了三个仓库之后,我们才勉强凑齐了所需的数量。整个过程紧张而刺激,让人捏一把汗。根据法院和鞋厂的核算结果,每双鞋子的单价被确定为 12.5 元,总计金额为 125000 元。看到这个数字,朋友们可能会感到困惑:之前不是说有价值 20 万元的钱和物吗?为什么现在变成了 125000 元呢?事实上,我个人仅投入了 100000 元现金,而另外的 10 万元则是以坯布的形式存在。这些坯布最初是由我的合伙人作为抵押物交给我的,但它们并不属于我的实际投入范围。由于无法找到合伙人,我也没有必要执着于这批布料。也许这批布料本身就属于鞋厂所有,他们只是将其抛出作为一个诱饵罢了。如果不是遇到我这样的家庭,换成其他人家,可能早就因此破产回到解放前的状态了。此外,那额外的 25000 元则是用于支付律师费用。至此,这场官司终于画上了句号。

至于给我们提供内部消息的贵人,在这场诉讼过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他想要的职务和权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算是实现了双赢。然而,对于像我这样经营建材商店的小老板而言,如何处理这一万双棉胶鞋成了一个棘手的难题。毕竟,在卖鞋的圈子里,大家都清楚这批鞋子的来龙去脉。能够一次性吃下如此大量鞋子的买家并不多见,而那些愿意接手的人往往会趁机压低价格。越是急于出手,就越容易被压价。无奈之下,我只好选择租用仓库将这些棉胶鞋存放起来。就这样,时间一晃而过,三年过去了。终于有一天,出现了一个愿意出价九万元购买这批棉胶鞋的买家。最终,我成功地卖掉了这批积压已久的棉胶鞋。

小伙伴们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首发吧

写评论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