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 138 章 下岗浪潮

搜索 历史 用户

第 138 章 下岗浪潮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时月的钱生钱计划进行的很好,以一年一个的频率陆续又买了两间铺子和两套房子。

时月赚钱的同时也没耽误教学,学生们的成绩一直都很争气,校长越发地器重,大有让时月接周知墨的班的打算。

秦征踏实工作,成绩斐然,还有往上升的趋势,未来职位会更高。

虎子毕业了,直接被部队接走,工作不详,神出鬼没的。

小宝在时月的辅导下,进步神速,成绩大幅度提高,叶立民和秦念看着小宝的成绩单喜极而泣。

其实小宝不笨,脑子也够用,只要点破了那层窗户纸开了窍,学习起来压根不费劲。

秦百川退休了,和苏青一起在家接送孩子们上学,日子过得逍逍遥遥。

没多久时安南也退休了,两家人商议之后时月把父亲接到京市养老,时月还单独给时安南买了一个三居室。

苏英贤找了个时间把苏秦时周四家大人召集到一起吃了顿饭,也不知道说了什么,几个月后就合伙买了一套四合院。

时月对苏英贤的佩服到达了顶峰,这人的眼光怎么这么毒呢?他怎么就想到买四合院了呢?那可是四合院啊,以后值老鼻子钱了!

苏英贤倒还真没想那么多,他只是觉得大家住在一起热闹,平房又不累腿脚,四合院正好合适,没想到他一提议就全票通过了。

这四家都是不缺钱的主,看好房子了就掏钱,直接拿下。

等时月他们知道消息的时候,房本都办完了,四家平分,各占25%。

大家充分尊重老一辈的意愿,出人的出人,出力的出力,把四合院收拾利索之后就搬到了一起,原来的房子全部都空出来租出去赚租金。

秦时朝和秦时暮上了小学,成绩一路领先,连跳两级提前毕业上了初中。

小家如此,大家更好,我们的国家逐渐强大,经济快速发展,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进入九零年代后,工厂开始大批量的裁员,时月这才察觉下岗大潮要开始了。

周家大哥周青山这些年一直在老家守着父母老婆孩子,靠着工资过日子,不好也不坏。

这几年,老人逐渐变老,孩子们慢慢长大,他们这些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为了生活奔波,联系就少了些。

时月忙着工作和孩子上学 ,分不出太多心思在别处,连生意都是全权交给苏明珠打理的,所以就把这事忽略了。

工厂裁员后,出现了大批的下岗职工,一部分脑子灵活的另寻出路,或自主创业或另行打工,这些人过的还算可以。

还有一部分下岗职工,觉得自己被时代抛弃,一蹶不振,逐渐消沉下去。

想到这一点,时月连忙给周青山打过去了电话,想打听打听大哥的情况。

接到妹妹的电话,周青山自然是高兴的,客套了几句话后,时月就讲明了这次打电话的目的。

周青山的语气一下子就变得沉重起来,这几年他所在的厂子越来越不景气,工资有时候还不能够按时发放,周青山隐隐约约觉得这不是个好现象。

前一阵子,镇上也有工厂在裁员,工友们议论纷纷,不用知道什么时候会轮到他们。

周青山心里也七上八下的,但是他一个工人也做不了什么,只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

时月隐晦地告诉大哥,这是大趋势,谁也无法改变,与其担心害怕还不如早做准备,给自己找一条出路,免得到时候手足无措。

周青山是老实人,但是脑子不笨,很快就想明白了时月话里的意思。

自己这个妹妹看问题很独到,纵观这些年来发生的事情,很多都有时月的影响,而且还是好的影响,所以周青山打算按时月说的先做打算。

挂了电话,周青山让媳妇把家里的存款都拿出来算一下,她媳妇不知道怎么回事,但是知道自己男人一定有自己的道理,就照做了。

周青山清点之后,心里大概有底了,趁着休息时间在街上转悠,看能做点什么买卖。

时月还在西河村时,周青山就经常去镇上拿东西换钱啊票的,对做生意不是一窍不通,后来是进了厂子才没再做下去,现在还是能捡起来的。

转了几天之后,周青山有了成算,晚上回家把爸妈和媳妇叫到一起开了个小会。

周青山先把目前厂子里的情况说了一遍,又把时月的话复述给他们听,然后才告诉他们自己的打算,最后询问家人们的意见。

周则成和田杏花现在已经退居二线,家里是周青山两口子当家,他们也听说了下岗这个事,但是不太清楚,现在听大儿子这么说,知道是八九不离十了。

田杏花了解大儿子,那是个稳当的人,说话做事不会无的放矢,能开这个会,一定是有了什么打算。

“青山,我和你爸都老了,你现在是咱家的顶梁柱,这事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吧,要是有我们能帮上忙的地方,你就直说。”

田杏花不死板,也尝过做生意的甜头,对周青山的打算持支持态度,周则成听媳妇的,也没意见。

周家大嫂家里也有点关系,早就听说了这个风声,正为男人担心呢,这一下就不担心了。

田杏花是个爽快人,知道儿子做生意得花钱,回屋把自己这些年攒下的钱都拿了出来,要给周青山做本钱。

周青山没要,他打算做个小本买卖,自己手里的存款就够用了。

那是爹娘的养老钱,自己哪能要?再说这些钱里面还有弟弟妹妹们给的,自己一把拿了也不地道啊。

田杏花看儿子再三推辞,也没再坚持,等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也是一样的。

一家人头碰头地研究哪个生意投入少 见钱快,具体怎么操作,一连讨论了好几个晚上。

周则成两口子也天天去镇上逛,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自家条件,最终决定卖吃的。

田杏花蒸的一手好馒头,包的一手好包子,吃过的人没有不夸的,周家大嫂在灶上也是一把好手,卖这些吃食那是得心应手了。

家里还种的有地,粮食啥的自己就能提供,不够的话就在村子里面收粮食,比外面买还便宜些,这就又能省下一笔。

小伙伴们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首发吧

写评论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