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2章 肚子里没几两墨水的村民

搜索 历史 用户

第22章 肚子里没几两墨水的村民

时间一晃而过,村里老人的俗话说的好,这孩子就是愁生不愁长。

两个孩子见风似的长成,村子里谁看了不得夸一声,这两个孩子养的好,来福真是有福气。

当然这有福气,村里其他媳妇嘴里传出来,就变了味儿了。

原因无他,羡慕的酸气儿隔壁村都能闻到……

在农户人家,哪家媳妇儿能坐足月子?即便不在农忙的时节,身体无大碍后也不可能坐足月,即便有孩子不下地,也要帮着做干家里的活!

况且,来福 足足坐了四十多天的月子。

u003d_u003d

“相公,你让爹将孩子抱回来”

坐在灶前烧火的来福,见面前的热水冒烟了

“好,我就去”

大牛正在院子里堆砌木材,听到里面来福的喊话,放下手里的活计就往村口走去。

这一个多月里,来福突然的早产乱了原来的计划,这一对孩子的到来让一家人更是措手不及。

他们从没有想过来福怀的是双生,孩子生下来就连准备的孩子的物件都不够。

孩子出生后,确定来福没有危险后,富贵和大牛就将在坐月子的来福托付给隔壁大婶,请求大婶帮忙照顾几天。

两人进山后寻找此行挖的陷阱,索幸所获也不错,将这些野兔、野猪归拢后也换了不少银钱。

有了这些银钱,来福和两个孩子这一段时间亏欠不了了。

特别是在来福生产时候村里的乡亲帮忙的可不少,作为答谢,做了些混合着粗粮做的些馒头送去,特别是隔壁大婶,和新搬到这个村子李安一家。

……

“大牛,你是逛路!”

村长正从后山,巡视周围开荒的情况,回来就碰到大牛。

“我去找我岳父!”

大牛指了指前面村口处,老槐树下坐着的一群人。

见村长表情不太好的样子,也不多问,他虽然到这村里一年多时间,但并没有真真融入到这个村,乡邻对他这般客气还不是因为他岳父。

村长跟在后面,朝着老槐树处走去。

……

“岳父”

“大牛啊!你这是来接我了”

人还没有到,张富贵背上背了一个,怀里抱着一个,在老槐树下一会将手里的孩子给这个老伙计瞅瞅,一会斜着身体将背上的孩子给那个人看看。

那得意二字,就差印到脸上。

“老伙计,你们先聊,我带着两个孩子不方便”

张富贵抱着两个孩子,迎了上去。

按理说这么小的孩子不该带出来走,但也不知道是不是来福生了孩子突然转性了,还是怎的!

来福性格变了,温顺了不少但这话也少了。

都说生了孩子的女人,带孩子就像血脉觉醒,天生就会。

那是说的是其他人,来福身上有些不好使,倒也不是说来福不喜欢孩子。

这孩子到了来福手里,哭个不停。

没办法,这带孩子的活计自然而然的落到,带娃经验丰富的张富贵手里。

“岳父,孩子给我吧!"

“走吧,天也不早了,我们快回去吧,这天黑了孩子可不兴在外面久待”

大牛看了看顶着太阳的山头,对老丈人的话颇为赞同。

“富贵呀,你先等等!”

村长听到张富贵要走,出声喊道。

“村长……你看我这带着孩子”

要是搁以前,村长发话,再急的事都要将手里的事放下,缓上一缓。

可现在……

张富贵一脸为难“村长,你看我这里拖家带口的,这天也要黑了……”

推辞的话还没有说完,村长贴心的送上了解决之策。

“这没事,这事事关重大”

“大牛,要你先带着孩子先回去……”

既然村长都发话了,张富贵也不好多说。

将孩子在大牛身上拴好“你先带着孩子回去吧,我晚点回去!”

大牛前面抱一个,背上背一个往家赶。

……

“各位都坐吧!”

老槐树周围,不知道什么时候堆砌一圈石头,是这圈石条到这里先入为主?还是槐树先这里安家。

石条上的凿刻的痕迹见证了张家村的兴衰明灭,早已消失殆尽光滑平整,侧面痕迹记录东家长李家短。

原来准备回家的人,离开的屁股又落回石条上。

更有老汉,将怀里的烟袋掏出来,拿出烟兜在石头上磕得砰砰砰直响!

老汉磕了几下,把烟兜屁股拿到眼前看了看。

见里面有东西堵住烟杆的洞口,半眯着眼睛看了看,随捡起地上的枯叶,拿着枯叶柄端,指尖掐着顺着叶脉方向一撸。

这个季节雨水不多,树叶干枯,剩下头发丝粗细枝干,老汉就着枝干在烟兜里掏牙掏!

最后将烟头翻过来,在石头上磕出一堆烟屑。

拿着烟兜吹了吹,听没有任何堵塞的!

这才像珍宝一样从怀里掏出烟丝,拿出来慢慢开始裹

“……不知大家有什么好的主意?”

村长的语气满是无奈,看着在座的各位征询大家的意见。

“村长,张秀才的病有好转的可能吗?”

相比其他人,老汉停下手里卷烟的动作,手里的烟丝也不香了,担心的问道。

“这个难说,你们也知道张秀才年纪也不小了,即便是病好了,这精力也不上以前了!”

村里好不容易有了个先生,相比村民,村长忧心比他们一点也不小

作为村长,除了配合里正处理村上事务外,更多的处理村里内部纠纷,和为村里发展谋策。

这张家村这么多年,都没有出过什么读书人,这好不容易有个读书的苗子奈何尽全村之力培养,出了张秀才这么个读书苗子。

张秀才考学多年,没有跟进一步后。

作为回报村老的帮助,歇了继续考学的心思后在村里办起了张家村的第一所私塾。

再一个原因,就是张秀才年纪也大了,经不起奔波。

张秀才办学的时间不短,奈何也不知道是不是张家村并不是读书人的风水宝地。

此后,再也无一人,达到张秀才的高度。

可即便这样,张秀才的办学好处也是肉眼可见的,那些还不能下地劳作的孩子送到私塾去启蒙,要是和好苗子可以多几年,要实在不是好苗子。

即便不是读书的料,也能学一些简单的几个字,学一些算数的一些技能。

所以,村长的忧心不无道理,这要是张秀才不干了,集齐所有村民都集不齐百字的村民,此后肚子里就更没什么墨水了。

小伙伴们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首发吧

写评论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