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9章 韩国使者

搜索 历史 用户

第9章 韩国使者

“那第三点呢?”,赵姬恍然大悟,但马上又带着疑问看向廖成。

看着周围没有第三人,廖成低声道:“秦国打算出兵伐韩了,只是担忧赵国援手。之前我们游说赵国重臣,许以金银财宝但都没什么效果。现在就不同了。嘿嘿,那帮家伙现在都变成了穷光蛋,巴不得我们多送些给他们呢。所谓拿人手短,这样他们必定阻止赵王出兵”。

赵姬倒吸一口冷气,也感叹着师傅的用心之深。“只是这样的话,府里的开支也太大了吧”。

“欲成大事,必不能计较付出”。廖成无所谓的说道,“况且韩国境内有多个银矿铁矿,韩人愚笨,不懂得我们从主上那里习得的探矿炼化之术。秦军若胜,凭子楚太子的势力,这些必定成为我们的囊中之物。纵然花尽余财,到时候师傅也能再通过手段汇聚起来的”。

赵姬点了点头,师傅这些年之所以积攒了富可敌国的财富,正是掌握了这门秘术。师傅自幼随主上修习,但却不喜习武,却对主上教给他这套秘术非常感兴趣,所以靠此汇聚了大量的财富。

秦韩边境,官道之上,一辆马车缓缓驶来。车厢内坐着兄弟两人,一个是中年男子,他正是韩国使臣——张非,另一个是他的兄弟。

“两位公子,前面就是咸阳了。”一名随从掀开车帘,对着张非说道。

张非微微点头,放下手中的竹简,目光透过车窗,望向远处的秦国都城,眼中闪过一丝凝重。

“秦国,真虎狼之国也……”。

见张非神色凝重,他的弟弟张良禁不住出言询问道:“哥哥,秦国的前国君确实厉害,可如今他已经死了,换了新王,又在全国服丧,怎么父亲说秦会出兵攻韩呢?”。

兄弟二人的父亲,正是韩国宰相张平。得知秦王驾崩,韩国上下一片欢腾,都在庆幸这位最厉害的对手去世。所有人都认为始终悬在韩国头上的那把宝剑可以放下了。

唯有宰相张平,不但没一丝欢喜,反而更加愁眉不展。在他看来,秦国对韩的进攻不但不会因为赢稷去世而有所放缓,反而会更提前。所以他借着为秦王送葬的名义,让自己的儿子张非出使秦国一探究竟。而小儿子张良,本来年龄尚小,但却是个胸怀大志的人,此次非要随兄长游历诸国增长阅历。张非无奈只好带他一起出使秦国。

听到张良的问题,张非放下手中的竹简,眉头紧锁,问道:“你觉得我们韩国相比秦国实力如何?”

张良抬头,犹豫了一下,才说:“ 我们韩国相比秦国确实力有不逮,但如果秦国攻打韩国,那么我们只要先全力防守,另外派人前去周边赵国楚国等求援,他们必不会坐势不管,到时候六国一起对付秦国,秦国必定撤兵,我们再借机攻入函谷关。扼守住秦国东出的咽喉,再图后计”。

张非听小张良分析的头头是道,忍不住摸了摸他的小脑袋,夸奖道:“孺子可教!看来你对诸国势力了解也清楚啊。长大必能成大事,只是你的分析却…..”。

随后又叹了口气,摇头道:“唉,韩国地域面积太小,不像赵国楚国那样有较深的战略纵深,可以长时间的抵挡秦军。秦若攻韩,能抵住一月以上,或许可以等到各国援军。倘若秦军采用速战速决,不等其它国反应过来,韩国就已经败了。秦军就可撤军防守,到那时候诸国想救援也来不及,必不敢再轻举妄动” ,张非一脸愁容。

的确,一个国家的实力之一,就是其国土面积,没有广阔的国土面积,就无法建立整层防御体系。一遇到战争,就要举国之力进行战略决战,那风险系数就太高了。

就像秦国攻打韩国,秦大而韩小,秦国可以败很多次,但是即使韩国胜了,也不敢用全部兵力深入秦国内地占领城池,只敢占据边境诸城。否则广大的秦国会让韩兵力分散到各城,没一点战斗力了。

相反,只要韩国败一次或两次,那韩国就怕灭国了。就像春秋时期那些小诸侯国,有的甚至一城即一国。他们就是这样被几个大国不断兼并,才形成了今天的七国并立局面。如今,秦国虎视眈眈,恐怕韩国危在旦夕。若想保住韩国,难如登天。

两日后,咸阳城迎宾馆的一间上房内,张非漫步走到窗边。望着远处巍峨的秦王宫,低声的对张良道:“那父亲的猜测是对的,秦国新君赢柱继位,正是立威之时,我估计,不出三月,秦军必犯我韩国边境”。

“啊?那可如何是好?” ,张良大惊失色,“父亲让我们来,就是为了探听秦国虚实,如今看来,秦国这是要动真格的了!”。

张非没有回答,只是眉头锁得更紧了。此番他奉命出使秦国,本想借吊唁先王赢稷的机会,摸清秦国虚实,为韩国争取喘息之机。谁知这一来,却让他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

秦国上下,表面上确如外界所传的那样沉浸在悲痛之中。但内地里,一股肃杀之气,正暗流涌动,仿佛一头沉睡的雄狮,正在缓缓醒来,准备择人而噬。

“公子,公子……”, 一个仆从的声音,将张非从沉思中拉了回来,“外面有人求见,说是您的旧识,从赵国来的”。

“赵国?” ,张非心中一动,“可有说是什么人?”。

“说是,说是……” 仆从面露难色,“说是,平原君家的”。

张非沉吟片刻,道:“让他进来吧”。

片刻之后,一个身着华服,面容俊美的青年男子,龙行虎步地走进房间,身后还跟着两名侍从,手中捧着精致的木盒。

“哈哈,张兄,多年不见,别来无恙啊!”,来人正是赵国平原君赵胜之子,赵惠。

“原来是赵兄,久仰久仰” 。张非拱手回礼,脸上却不见多少热情,“不知赵兄此番前来,有何贵干?”。

赵惠也不见外,径直走到桌边坐下,给自己倒了杯茶,笑道:“张兄何必如此生分,你我两家,可是世交啊!我这次来,一是奉家父之命,前来吊唁秦王,二来嘛……”。

小伙伴们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首发吧

写评论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