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6章 苏秦合纵:六国的联合抗秦

搜索 历史 用户

第36章 苏秦合纵:六国的联合抗秦

一、引言

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战国时期无疑是一个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时代。各国纷争不断,战火连天,权谋与智慧在这片土地上激烈交锋。而在这乱世之中,苏秦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口才,成功促成六国合纵,联合抗秦,书写了一段传奇的历史篇章。苏秦的合纵之策,不仅在当时对各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二、苏秦其人

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阳人。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但自幼便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慧和远大的志向。在那个时代,人们渴望通过出仕为官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抱负,苏秦也不例外。

早年,苏秦师从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鬼谷子乃是当时名震天下的谋略大师,他的教诲为苏秦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鬼谷子的悉心指导下,苏秦刻苦钻研,对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的策略和技巧有了深入的理解。

然而,苏秦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起初,他满怀信心地周游列国,试图说服各国君主采纳他的主张,但却屡屡碰壁。他的言辞和理念在当时并未得到重视,许多君主对他的见解持怀疑态度,甚至将他拒之门外。

在这段艰难的时期,苏秦陷入了穷困潦倒的境地。他身无分文,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回到家中,他还遭到了家人的嘲笑和冷落。亲人们的不理解和冷言冷语让苏秦倍感失落和沮丧,但他并未因此而气馁。

相反,苏秦将这段经历视为对自己的磨砺和考验。他更加坚定了要在乱世中出人头地的决心,继续刻苦钻研学问,不断完善自己的策略。他日夜苦读,对各国的形势、政治格局、军事力量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苏秦明白,要想成功说服各国君主,必须要有深刻的洞察力和精准的判断力。他仔细揣摩君主们的心理,思考如何用最恰当的言辞和方式来打动他们。同时,他也不断反思自己之前的失败经历,总结经验教训,改进自己的游说方法。

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苏秦终于迎来了转机。他的努力和坚持为他日后的辉煌成就埋下了伏笔。

三、合纵之策的背景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局势动荡不安。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日益强盛,逐渐成为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商鞅变法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对秦国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使得秦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军队战斗力大幅提升,国家治理更加高效。

随着秦国实力的不断增强,其对外扩张的野心也日益膨胀。秦国的军队在战场上屡战屡胜,不断侵占周边国家的领土,对其他六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秦国的强大压力下,各国纷纷陷入了恐慌和不安之中。

在这种形势下,六国各自为政的局面已经难以抵御秦国的进攻。每个国家都意识到,单独对抗秦国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为了生存和发展,六国迫切需要联合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共同对抗秦国的侵略。

然而,要实现六国的联合并非易事。各国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历史矛盾,彼此之间缺乏信任和合作的基础。此外,各国的君主和大臣们对于联合抗秦的策略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顾虑。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秦的合纵之策应运而生。他看到了六国联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决心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口才,说服各国君主放下成见,携手合作。

四、苏秦的游说之路

1. 说燕文侯

苏秦首先来到燕国。此时的燕国,地处北方,相对较为弱小,在战国七雄中常常处于被忽视的地位。燕国的地理位置使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与其他强国的直接冲突,但同时也限制了其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苏秦见到燕文侯,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分析,清晰地指出了燕国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潜在的危机。他向燕文侯阐述道,燕国虽然与秦国相距较远,看似暂时没有直接的威胁,但如果赵国被秦国攻破,燕国将失去南方的屏障,直接暴露在秦国的兵锋之下。

苏秦进一步解释说,赵国作为燕国的近邻和重要的战略伙伴,其安危直接关系到燕国的存亡。一旦赵国沦陷,秦国的势力将迅速向北扩张,燕国届时将孤立无援,难以抵挡秦国的强大进攻。

为了让燕文侯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联合的重要性,苏秦还列举了历史上许多因孤立无援而亡国的例子,以生动的故事和惨痛的教训警示燕文侯。

燕文侯被苏秦的言辞所打动,他开始意识到燕国不能再置身事外,必须积极参与到抗秦的联盟中来。然而,燕国的国力有限,燕文侯对于参与合纵联盟仍存在一些顾虑,担心燕国在联盟中承担过重的责任和风险。

苏秦敏锐地察觉到了燕文侯的担忧,他向燕文侯保证,燕国在合纵联盟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但不会承担超出其能力范围的义务。同时,他还向燕文侯描绘了合纵成功后燕国可能获得的利益,如稳定的周边环境、更多的贸易机会和安全的发展空间。

最终,燕文侯被苏秦的真诚和智慧所折服,决定资助苏秦,让他去游说其他国家,为燕国的未来谋求更多的保障和发展机遇。

2. 说赵肃侯

苏秦接着来到赵国。赵国是当时的强国之一,在军事和经济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实力。然而,面对秦国的不断扩张,赵国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苏秦向赵肃侯阐述了合纵的好处,他以详细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展现了六国联合对抗秦国的可行性和优势。

苏秦首先强调了赵国在地理和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他说:“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强于赵。赵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数年。西有常山,南有河漳,东有清河,北有燕国。燕固弱国,不足畏也。秦之所害于天下者莫如赵,然而秦不敢举兵伐赵者,何也?畏韩、魏之议其后也。然则韩、魏,赵之南蔽也。”

苏秦接着分析了秦国的进攻策略和六国各自为政的弊端,他指出:“秦之攻韩、魏也,无有名山大川之限,稍蚕食之,傅国都而止。韩、魏不能支秦,必入臣于秦。秦无韩、魏之规,则祸必中于赵矣。”

为了让赵肃侯更加坚定合纵的决心,苏秦描绘了合纵成功后的美好前景:“今臣窃以天下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度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为一,并力西乡而攻秦,秦必破矣。”

赵肃侯听了苏秦的话,深以为然。他意识到,合纵不仅是赵国对抗秦国的必要手段,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选择。于是,赵肃侯封苏秦为武安君,给他车百乘,黄金千镒,白璧百双,锦绣千纯,让他去游说其他国家,推动合纵联盟的形成。

3. 说韩宣王

苏秦来到韩国。韩国地处中原,土地肥沃,兵强马壮,曾经也是战国七雄中的重要力量。然而,在秦国的不断进攻下,韩国逐渐衰落,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苏秦对韩宣王说:“韩北有巩、成皋之固,西有宜阳、商阪之塞,东有宛、穰、洧水,南有陉山,地方九百馀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谿子、少府时力、距来者,皆射六百步之外。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棠谿、墨阳、合赙、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革抉簠芮,无不毕具。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跖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

苏秦先充分肯定了韩国的军事优势和地理条件,让韩宣王认识到韩国并非弱小可欺。然而,他话锋一转,指出了韩国在面对秦国时的困境。

“夫以韩之劲与大王之贤,乃西面事秦,交臂而服,羞社稷而为天下笑,无大于此者矣。是故愿大王孰计之。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今兹效之,明年又复求割地。与则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受后祸。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

苏秦的言辞犀利而直接,让韩宣王深刻认识到向秦国屈服的耻辱和后果。韩宣王听了苏秦的话,勃然大怒,决定与秦国断绝关系,加入合纵联盟,以捍卫韩国的尊严和利益。

4. 说魏襄王

苏秦来到魏国。魏国曾经是战国初期的强国,但在与秦国的长期战争中,国力大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苏秦对魏襄王说:“大王之地,南有鸿沟、陈、汝南、许、郾、昆阳、召陵、舞阳、新都、新郪,东有淮、颍、煮枣、无胥,西有长城之界,北有河外、卷、衍、酸枣,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田舍庐庑之数,曾无所刍牧。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绝,輷輷殷殷,若有三军之众。臣窃量大王之国不下楚。然衡人怵王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顾其祸。夫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罪无过此者。魏,天下之强国也;王,天下之贤王也。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臣窃为大王耻之。”

苏秦先赞扬了魏国的地大物博和人口众多,强调魏国具备强大的实力和潜力。然后,他严厉谴责了那些主张向秦国屈服的人,指出这种行为是对国家和君主的背叛。

接着,苏秦进一步分析了向秦国屈服的危害:“臣闻越王句践战敝卒三千人,禽夫差于干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制纣于牧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奋其威也。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此其过越王句践、武王远矣,今乃听于群臣之说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以效实,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奸人,非忠臣也。夫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时之功而不顾其后,破公家而成私门,外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愿大王孰察之。《周书》曰:‘绵绵不绝,蔓蔓奈何?豪牦不伐,将用斧柯。’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将奈之何?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壹意,则必无强秦之患。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之诏诏之。”

魏襄王听了苏秦的话,深受触动,意识到魏国不能再一味退缩,决定加入合纵联盟,与其他国家共同对抗秦国。

5. 说齐宣王

苏秦来到齐国。齐国是东方的强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战国时期具有重要的地位。

苏秦对齐宣王说:“齐南有泰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泰山,绝清河,涉渤海也。临菑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菑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临菑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菑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夫以大王之贤与齐之强,天下莫能当。今乃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羞之。”

苏秦先对齐国的地理优势、军事力量和经济繁荣进行了一番赞美,强调齐国的强大实力。然后,他指出齐国向秦国屈服是一种耻辱的行为。

“且夫韩、魏之所以重畏秦者,为与秦接境壤界也。兵出而相当,不出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战而不胜,则国已危亡随其后。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今秦之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径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猲,骄矜而不敢进,则秦之不能害齐亦明矣。夫不深料秦之无奈齐何,而欲西面而事之,是群臣之计过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是故愿大王少留意计之。”

苏秦通过对比韩、魏与齐国在面对秦国时的不同情况,分析了齐国在合纵中的优势和重要性。齐宣王听了苏秦的话,也决定加入合纵联盟。

6. 说楚威王

苏秦最后来到楚国。楚国是南方的大国,地广人多,实力雄厚,是战国时期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苏秦对楚威王说:“楚,天下之强国也;王,天下之贤王也。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郇阳,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强与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则诸侯莫不西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秦之所害莫如楚,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其势不两立。故为大王计,莫如从亲以孤秦。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也,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蚤孰计之。”

苏秦先对楚国的强大实力和楚威王的贤明进行了夸赞,然后分析了楚国与秦国之间的敌对关系,强调楚国在合纵中的核心地位。

“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诏,委社稷,奉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大王诚能用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燕、代橐驼良马必实外厩。故从合则楚王,衡成则秦帝。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雠也。衡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奉雠者也。夫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顾其祸。夫外挟强秦之威以内劫其主,罪无过此者。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衡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大王何居焉?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之诏诏之。”

苏秦向楚威王阐述了合纵的利益和连横的危害,最终说服楚威王加入合纵联盟。

五、合纵联盟的形成

苏秦经过艰苦的游说,凭借其卓越的口才和深刻的分析,终于成功说服了六国君主,使他们同意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六国在洹水举行会盟,这是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盛会,各国君主齐聚一堂,共商抗秦大计。

在会盟上,各国君主纷纷表达了对合纵联盟的支持和决心。他们意识到,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抵御秦国的侵略,保护各自国家的安全和利益。苏秦在会盟中发挥了重要的协调和组织作用,他详细阐述了合纵联盟的宗旨、目标和行动计划,得到了各国君主的认可和赞同。

最终,六国推举苏秦为纵约长,佩六国相印。这是对苏秦巨大贡献的肯定,也是合纵联盟团结一致的象征。苏秦肩负着协调各国行动、制定战略方针的重任,他的智慧和谋略将在未来的抗秦斗争中发挥关键作用。

合纵联盟

小伙伴们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首发吧

写评论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