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章 益州帮打响的第一枪

搜索 历史 用户

第6章 益州帮打响的第一枪

朝堂上的沉闷,有天气的成分,但更多人却不这样认为,在他们心里,这一切,不过是在酝酿某些重大事项而带来的沉闷感。

这是风雨欲来之前的沉闷。

就看谁会第一个站出来,打破这种局面了。

终于,光禄大夫谯周再次启奏道:“陛下,既然已经坐实魏延谋反,当夷灭三族,还请陛下立即派人,捉拿魏延家族!”

司徒徐靖难得上一次朝,却也赶紧出班上奏道:“陛下,老臣徐靖附议。此乱臣贼子,必当夷灭三族,否则不足以平民愤彰显大义啊!”

很多人听了徐靖的话,都不由得皱起眉头。

魏延谋反,夷灭三族是应该的,但这话,从徐靖的嘴巴里说出来,总让人感觉怪怪的。

要说这徐靖,也是一个奇葩,既德高望重,又臭名远扬。

徐靖本是汉少帝时期的朝堂尚书郎,专门负责考察孝廉事。徐靖和他堂弟许劭就是最著名的士大夫的代表,由他二人每半月发出的对时下人物的评价,几乎成为当时最被人痴迷的“月旦榜”,任何人只要经过他二人的点评,立即便能身价倍增,或者跌落尘埃。

董卓擅权时,也觉得徐靖有些才能,就让他负责官员的考核升迁。

但徐靖却联合了许多人反对董卓,董卓要诛杀徐靖,不得已,徐靖逃亡四方,曾先后投奔孔伷、陈祎、许贡、王朗等人,于孙策攻王朗前与家属俱避难交州,受到交趾太守士燮礼待,再后来,辗转到西川成为刘璋手下。

刘璋对徐靖的观感很好,直接让徐靖做了成都太守。这种信任度,不可谓不够。

但是,当先主刘备的大军围城,徐靖却在关键时刻选择打开成都大门,迎接刘备的大军入城。

不巧的是,徐靖做事的能力不够,城门还没有打开,便被刘璋的手下当场活捉了。

但因为刘璋当时也已经在考虑开城投降,所以,就没有治徐靖的罪。也许,刘璋根本就瞧不上徐靖,不屑于杀他。

刘备入川成功,对徐靖的感观不是很好,不打算用他。法正却坚持说,刘备初出川,必须要效仿一下“千金市马骨”的故事,这徐靖,不就是最好的“马骨”?

诸葛亮也是这个意思。

而且,徐靖是个学问大家。

先主刘备用人,要么不用,要么就往死里用,既然大家都说应该用他,好吧,他直接给徐靖一个司徒的位置,这就是位列三公了。于是,一个以清闲名士著称的徐靖,竟然陡然成了蜀汉政权唯一的三公。

位列三公,地位之崇高,无人可比,就连诸葛亮见了他,也得低头弯腰给他行礼。但徐靖却无一点实权,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吉祥物。

司徒,不是丞相一样的官职吗?怎么徐靖这个司徒,就成了个花架子呢?

为什么呢?

原来,大汉朝从武皇帝开始,便刻意削弱丞相权柄,到了东汉,司徒司空就成了不折不扣的荣衔儿,也就是名誉称呼,很高很高的名誉政治头衔儿,属于高高挂起的那种。

此时的徐靖年纪已经很大了,却热心初衷不改,很是为朝廷推荐了一些人才。

所以说,徐靖在蜀中,既德高望重,又臭名远扬。

今天,老司徒徐靖听说诸葛丞相去世,前线风云变幻的事情后,也深感此事对朝堂的震动影响,主动来到大殿之上,尽自己的一点力量。

焦虑、悲伤、惊恐……种种情感交织之下的刘禅早已经两眼恍惚,他这才发现老司徒也来到朝堂之上,赶紧让值班太监拿来一个凳子给老司徒,搀扶他坐下。

刘禅对董允道:“休昭,还得你走一趟,假节释劝,用好言抚慰,将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带回成都即可,你传朕的旨意,只要南郑侯愿意回来,朕,既往不咎!”

群臣一片哗然。

大家其实也都知道他们这位皇帝陛下的性子,懦弱、平庸,好色、好美食,耳根子软,但却善良、大度、不苛刻,不嗜好杀戮。但你是皇帝,对于一个已经确认谋反的人,还这样大度,“既往不咎”,是不是太那个了点儿?

谯周当即上奏道:“陛下不可。魏延谋反已经是证据确凿,若陛下尚念及其过去功绩,予以轻饶,则何以惩戒后来者也?”

谯周的话,大义凛然,铿锵有力。

但其实,大家都看得出来,在大义名分的背后,谯周未尝没有小心思在。

要知道,蜀汉帝国自建立之初,就存在严重的帮派斗争。荆州帮占据了朝堂大势,益州帮把控着经济命脉。

东州帮早已经灰飞烟灭。

而现在,政治强人诸葛亮去世,蜀汉内部的斗争将会进入新的阶段,那就是益州帮无可遏制地会强势崛起。

魏延,作为荆州帮最后的大佬,最后的旗帜,不彻底将其家族整垮,未来,还哪里有这样的良机!

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放虎归山,虎必伤人。

这样的道理,谁不懂。

夷灭魏氏三族,其实只是一个契机,一个标志,一个益州帮公开向荆州帮开火的宣言!

而皇帝刘禅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想着保全魏氏,在益州帮的人眼中,士可忍孰不可忍。

但益州帮的势力主要在地方上,真正屹立朝堂不倒的,也就杜琼谯周等寥寥几人。

益州帮曾经选定的带头人李严,已经被闲赙在家几年了。

杜琼悄悄看了学生谯周一眼,谯周回应了一个坚定的眼神。

李严已经于几天前悄然离开居住地梓潼老宅,来到成都。昨天晚上,谯周已经和李严密谋了整整一宿。

在蜀中,益州帮土著势力第一人,不是谯周,而是李严。无论在地方,还是在军队里,李严都有着他人无可企及的高度和地位。杜琼谯周充其量,也就是还有些话语权,这个东西,说不清楚斤两轻重的,而军权,才是实实在在的硬通货。

但是,自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期间,李严和皇帝二人合伙玩了一出躲猫猫的游戏后,李严就被诸葛亮剥夺了所有权力,闲赙在家。

其实在诸葛亮病重期间,益州帮的小手段就已经层出不穷地上演了,只是,当时的人们敏感度不够,没有发觉罢了。而在多年之后,东窗事发,人们才幡然醒悟,胡氏之祸,刘琰之死,让刘禅背负了贪恋大臣妻室的恶名,就是人家益州帮的杰作之一。

这是后话,我们后面再说。

谯周向李严透露了诸葛亮去世的消息,李严给谯周的就是一句话:“借魏文长之死,抢班夺权,大事可成!”

在益州帮里,杜琼处于最高的领袖地位,尤其是理论方面,拥有绝对的权威。谯周是杜琼的唯一亲传弟子,负责联络执行。李严是隐藏在水面之下的实权派,再下面,则是诸多豪门大族的族长家主,一起构成了一个庞大的金字塔一样的体系。

本来,在益州帮的计划中,诸葛亮死,便是契机,想办法在后诸葛亮时代的朝堂之上抢占几个实权位置,最好便是将李严再度推举出来,作为领袖。

让谯周和李严们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荆州帮最后一个大佬魏延竟然自己谋反了!

这简直就是荆州帮自己把刀把子递到益州帮人的手里嘛。

“正方兄若能再度出山,登高一呼,应者云集,我益州帮压过荆州人,便指日可待了!”以谯周为代表的益州帮对李严的重视,尤其强烈。益州帮不缺人,不缺钱,但唯独缺少像李严这样的,在军队里有足够分量话语权的人物!

李严并非益州土著,但却成为益州帮选定的大哥,自然有其特殊的缘由在内。李严还有一个身份——先帝托孤大臣。

当年,先帝白帝城托孤,军政归李严,民政归诸葛亮,这本是先帝的无奈之举,却也是睿智决定。不提高益州帮的政治地位,蜀汉政权便始终会被益州帮排斥。而得不到本地土著们拥戴的政权旗帜,究竟能够打多久,想想,便知道了。

世事难料。

先帝去世前,南中便开始陷入蛮人造反乱局之中,曹魏五路伐蜀,与孙吴的关系降至冰点……一出又一出,层出不穷。

这个时候,国家急需强权人物出现,将整个帝国的力量聚焦,应对危局。所以,诸葛亮便站了出来,集军政民政于一身,顶着巨大压力,应对险象环生的乱局。李严则作为永安都督,负责对孙吴的第一线。

但是,当国家的局面稳定下来后,大家才发现,同样是托孤达成,人家诸葛亮独撑危局,他李严却在永安没什么事儿!

益州帮本已到手的帝国军政大权,就这样悄然滑落,大家博得一个空欢喜。

所以,诸葛亮病危之际,益州帮就开始了李严再度复出的谋划。

杀死魏氏,彻底将荆州帮打倒在地,是今天朝堂上务必要完成的任务。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谯周的话,让皇帝刘禅眉头一皱。

刘禅虽然是个大度的人,也没有多高的政治智商,但在诸葛亮多年的熏陶影响之下,对于政治权利的渴望,却一点也不缺乏。

在诸葛亮主政的这十多年里,如果说刘禅没有一点怨气,那是不可能的。但他能怎么办呢?所有的一切都是老爹刘备安排好的,或者都是以老爹的名义安排好的,就连诸葛亮也从大哥哥摇身一变成为相父,你让他刘禅怎么办?!

几乎所有的朝堂大事人事大权都被相父诸葛亮紧紧握在手里,自己连一点插手的机会都没有,还被相父明里暗里各种教训。

刘禅不是没有过其他想法和行动。

建兴八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期间,在益州帮的鼓捣下,刘禅和李严下定决心折腾一次,将诸葛亮从前线调回来,还在涪城附近安排了一支兵马。李严对皇帝刘禅说得非常清楚,掷地有声——他们只是想让诸葛亮还政于皇帝,并不是要对丞相如何如何。

但是,事情最后还是泄密了。

其实想想,也是刘禅被憋屈得太狠,以至于想做这个事情的心情过于迫切。他身边几乎所有人都是先帝和相父安排的,这么大的事情,怎么可能不泄密!

不得已,只好弃车保帅,李严独自吞下了所有的苦果。

此次,相父诸葛亮去世,对于刘禅来说,悲伤是自然的,毕竟和相父相处了这么多年,说没有感情那是假的。

更何况,诸葛亮终其一生,是真的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不是像曹操老贼那样,不仅仅是做个权臣,还公开说明,要做周文王,让自己的儿子做周武王。

作为一个有想法的君主,借此机会,将本属于自己的政权拿回来,这个想法一点也没有错。

刘禅不是傻瓜。

他自然知道,现在蜀汉要进入新的阶段了,后诸葛亮时代,他不会允许再出现另外一个权臣诸葛亮,但是,帮派的斗争却不会因为没有权臣就自动消失。反而只会更激烈,更公开化,因为没有了权臣的压制,大家不需要在遮遮掩掩。

所以,对于谯周要求立即诛杀魏延全族的奏请,刘禅一点也不愿意做。魏延也好,赵云也罢,当年的老臣子们,哪一个对刘禅没有活命之恩?马踏联营救世子的,可不仅仅只有一次长坂坡,可不仅仅只有一个赵子龙!

可以这样讲,自己屁股底下的这个龙椅,一样有魏延的血汗忠魂附着其上。

谯周的话不仅仅让皇帝刘禅皱起眉头,还有更多的人皱起眉头。

蒋琬、费祎就在其中。

蒋琬费祎可以说是荆州帮的,也可以说不是荆州帮的,但是,对于魏延的事情,他们心里的想法,却与谯周等人完全不同。

他们甚至对魏延的谋反有一种悲悯的心理——魏延这是被硬生生地逼反的。

而逼反魏延的人,最大的“罪魁祸首”其实就是他们最尊敬的诸葛丞相。

但他们又十分理解诸葛丞相的这个做法。

“说到底,老魏近些年的心态已经失衡得厉害。”对于魏延的心态失衡,费祎的感触是最深的。因为很多次,魏延与杨仪发生矛盾,都是费祎亲自做的调解。这个过程中,老魏说过许多过头的话,也做过一些过头的事情,只不过当初有诸葛丞相在,魏延也不可能做出对国家有重大损害的事情。

但现在,不一样了。

蒋琬的内心,想的又是另外一些事情——

魏延镇守汉中十多年,将蜀汉帝国的北大门守护得坚固牢靠,一点机会都没有给曹魏,可以说是圆满完成了先帝刘备当初交付的重任。在这一点上,他完成得甚至比所有人都好,包括所谓的五虎上将。

相比而言,关云长作为荆州第一线的负责人,却大意失去了荆州,将蜀汉帝国最好的长江出川口丢了个一干二净,甚至引发的蝴蝶效应,将皇帝刘备、车骑将军张飞、老将黄忠、悍将冯习、张南、傅肜、谋士马良、程畿、王甫、蛮王沙摩柯等全部牺牲在其中,杜路、刘宁等悍将被迫降吴;黄权退路遭阻而降魏。

后续的连锁反应,刘封被杀,孟达降曹,新城郡一带全部拱手让与曹操,汉中向东的出口,被曹魏死死封锁!

普通士卒方面呢?

蜀汉最精锐的特种部队白毦军一战而陨灭,不复建制。当初最能打的那部分军阵老卒几乎全部阵亡在此次战役中,水军一次性全部毁损干净,黄权带领的江北军没有回来一个!

南中庲降都督部,蛮夷叛乱四起,无力平复,后来还是诸葛丞相亲自带领大军前往南中平乱,甚至还动用了汉中都督府部的部分军力,魏延本人也亲自参与了此次平乱。

所以说,蜀汉在夷陵之战到现在,能保持核心腹地的平稳建设,魏延是出了最大力的。

所以,魏延有他骄傲的资本,无可厚非。

但是,为什么又说魏延的心态失衡了呢?

还是与诸葛亮丞相有关。

诸葛亮丞相在南中平乱两年后,立即将蜀汉帝国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北伐战争之中,北伐大本营就设在汉中。大军进驻汉中,立即升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其实就是把北方汉中都督府的兵权全部拿下了,魏延由此变成了北伐军中的一员战将。人家当初可是主持汉中军务的第一人!

北伐是蜀汉帝国的重大战略,诸葛亮如此安排,也没有什么不对,对于老将军魏延来说,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

但问题在于,做了十多年的汉中太守北方都督部总司令的魏延,对于北伐不是没有自己的思路,但他所有的思路,在诸葛亮那里都吃了闭门羹。

也就是说,二人对于北伐的战略意见是一致的,但战术方面,却有很大的差异。

那么,到底谁对谁错呢?

这个,还真不好说。

诸葛亮丞相六出祁山,主打的方向是陇西雍凉地区,希望从那里开始,占据陇西高地核心之处,稳固后,再向关中地区进发,围堵长安。

其实,就是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

而魏延的意见则刚好相反。

在魏延的心目中,西北陇西一带,只能作为军事行动的幌子,该有一支军队直接插入到关中第一核心大城长安,拿下长安,关中陇西传檄而定,唾手可得。

——这,就是后世的“先城市后农村”路线。

如果再说的明白些,就是伟大导师列宁同志建立苏俄的路线,和新世纪中国的路线。

二者本没有什么高下之分,只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战略决策而已。

但事情落在诸葛亮和魏延这二人身上,则影响就大了。

事实证明了谁对谁错呢?

对不起,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夺长安”计谋,诸葛亮根本就没有给他机会去验证,而是将他的计谋束之高阁。

但诸葛亮自己的战略,最终也没有取得成功。

每一次蜀军出祁山,占陇西,确是占了不少地盘,小城市也打了不少,但是,陇西之地本就地广人稀,所谓的城市,也就三两万人,战端一开,人就跑了大半。天水安定这样的小城市,每一次都顺风而降,但结果呢?你还是你,它还是它,带不走陇西的一丝片云彩。

最让蜀人气恼的是,曹魏对于陇西区域实行的是半坚壁清野的政策,就是将这里的粮食实行军管制,老百姓们只有不多的口粮,多余的粮食都集中在长安这样的坚城里,由军队管制。

所以,蜀汉军队到陇西,遇到的抵抗力很是弱鸡,很容易就占领大量的地盘,但马上就面临着饥荒的威胁,占领的地盘越大,要吃粮食的嘴巴就越多,你不能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吧,你是来解放老百姓的,总不能看着老百姓饿死吧。

怎么办?

只好从秦岭中绵延数百公里的蜀道上运送粮食。

每次,诸葛亮带领的北伐大军都是因为粮道出现问题,粮草不济,而被迫撤军,将前期占领的广大的陇西土地城池,再拱手相让给曹魏。

而让魏延特别气恼的,还不仅仅是战略战术上的分歧。

诸葛亮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培养年轻人,小“五虎上将”张翼、张嶷、王平、廖化、马忠等陆续上位,得到重用,而魏延这样的老将,几乎变相地“被平庸化”了,沦为路人甲路人乙一般的普通将军。

如果说诸葛亮重用关兴张苞,魏延没有意见,毕竟这些人的老爹都是和自己一同扛过枪一同分过赃的老战友了,但对于张翼、张嶷、王平、廖化、马忠等人,魏延却很不爽。

魏延自己的年纪也是一个夹心饼。

和老五虎上将相比,魏延要年轻很多,但与诸葛亮启用的这批年轻人相比,他却又年长许多岁。

魏延的心气太高,他认为自己应该在北伐战略中拥有该有的价值地位。

但诸葛亮却一直把魏延当做一个救火队员在使用。

所以,魏延这许多年,过得异常憋屈。

而魏延又是一个性格粗鲁的老军阀做派,属于那种没理占三分得理不饶人的性子,他不敢对诸葛亮说什么,但却选择了杨仪做对手,多次和杨仪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而诸葛亮因为必须要依仗魏延的勇猛,也因为感觉到魏延的憋屈,所以,一直也就宽容大度地容忍了魏延的小暴脾气。

诸葛亮选择杨仪“托孤”,让杨仪带领大军回转汉中,作为诸葛亮身边最亲近最信任的人,蒋琬和费祎未尝不理解诸葛亮最后要将魏延“逼反”的安排。

说白了,诸葛亮在临死前向“益州帮”土著势力妥协了。

魏延不死,“荆州帮”的势力依然会团聚在他身边,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依然可以与“益州帮”抗衡,这对于蜀汉帝国的未来来说,并不是一件好的事情。

因为大家都很清楚,后诸葛亮时代,皇帝会收相权,不会再出现“相权大于皇权”的现象。那么,帮派斗争,也就失去了诸葛亮这样的强权人物的压制,最后,火拼之下,不知道蜀汉帝国是否还能经受得起这样的折腾。

而如果魏延“死”了呢?

魏延死了,事情就简单得多了。荆州帮失去了最后一位大佬,蒋琬费祎他们属于文人,帮派斗争的氛围会减弱很多,“益州帮”再度崛起,就让蜀汉帝国成为益州人的帝国,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北伐,是刘备诸葛亮这一代人的政治执念,但却不是下一代执政者的政治桎梏,他们可以北伐,也可以不北伐。

所以,魏延的造反,说到底是被蜀汉帝国的政治局面给“逼反”的,他不得不“反”。而“反”了的下场,就是“死”。

对于后诸葛亮时期的蜀汉帝国来说,“死魏延”远比“活魏延”有价值。

若一人死,而能换来政通人和,那么,这个人也就死得其所了。

“是吗?”蒋琬有些迷惘了,“真的如此么?”

小伙伴们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首发吧

写评论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