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5 章 英勇无畏的藤县保卫战

搜索 历史 用户

第25 章 英勇无畏的藤县保卫战

1938年,日本侵略军意图通过徐州会战实现对中国的南北夹击,以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日军华北方面军多次向大本营提出实施徐州作战,占领黄河右岸据点,如郑州、开封,以连接华北、华中,对中国军队施压。为此,日军第10师团濑谷支队约1万人迅速南下,进攻滕县、台儿庄一带,企图占领这些战略要点。

滕县位于台儿庄的北边,是台儿庄北边最后的屏障。若滕县失守,台儿庄将直接暴露在日军兵锋之下,对整个徐州会战的防御布局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滕县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是日军南下必须攻克的关键点。

为了守住滕县,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命令第22集团军(川军)坚守滕县。川军虽然名义上管辖2个军4个师,但实际兵力不足,每旅不过一个团之众,总兵力约两万人。主要武器为川造步枪、手榴弹,少数机关枪与数门迫击炮。尽管装备落后,川军依然做好了迎战准备。

川军在轻武器方面,如七九新式步枪和捷克式轻机枪,并不逊色于中央军精锐部队。然而,重武器的缺乏,特别是火炮数量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川军的防御能力。在得知川军弹药不足后,第20军军团长汤恩伯下令支援,运送了数百箱手榴弹至滕县。

日军濑谷支队虽然只有1万人,但配备了大量炮兵和重炮兵部队,包括九二式步兵炮、九四式37毫米速射炮、四一式75毫米山炮等,以及30多辆九四式装甲车、10来辆八九式中战车,具备极强的独立作战能力。这种装备上的差距,为滕县保卫战的激烈程度和悲壮结局埋下了伏笔。

在1938年藤县保卫战的第一阶段,中国军队主要采取了防御和有限反击的战术。面对日军的强烈攻势,中国军队利用地形和已有的防御工事进行坚决抵抗。据史料记载,中国军队在界河东西的香城、九山、王福庄、金山一线占领阵地,构筑工事,有效地阻击了日军的进犯。特别是在1月中旬和下旬,中国军队冒着严寒,组织了夜袭,成功杀伤了部分日军,这不仅对日军构成了实质性的打击,也极大鼓舞了中国军队的士气。

在藤县保卫战中,川军与当地民众之间的互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滕县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了极高的爱国热情和支持力度。据不完全统计,滕县民众为军队提供了包括烧茶送水、筹备粮草、腾房让屋等多种形式的支援。此外,民众还积极参与到修战壕、挖掩体等军事工程中,甚至有组织地成立了义勇队、救护队、担架队和运输队,直接参与战斗和后勤保障工作。这种深厚的军民鱼水情极大地提升了川军的战斗力和抵抗意志。据记载,川军出川时正值秋季,装备简陋,但当地民众见状,纷纷捐赠衣物和食品,使得川军在物资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补充,这种军民一心的场面,不仅在当时,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1938年3月,日军在藤县保卫战中采取了迂回战术,力图通过侧翼攻击突破川军的防线。日军第10步兵联队在界河南安楼、房岭地区集结后,决定避开川军正面阵地,转而从东部防备薄弱处进行主攻。日军的迂回战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成功地绕到了川军的侧后方,对滕县城形成了包围之势。

川军在兵力和装备上均处于劣势,但他们依然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川军第122师师长王铭章接到日军迂回的消息后,迅速调整部署,命令部队加强城防,并调动预备队进行反击。川军利用地形和城防设施,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有效的迟滞。特别是在城东关的战斗中,川军通过肉搏战和集束手榴弹的使用,成功击退了日军多次冲锋,展现了极强的防守意志。

王铭章师长在藤县保卫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面对日军的强大攻势,他果断决策,调整兵力部署,加强了城墙的防守。在日军迂回攻击时,王铭章师长亲临前线指挥作战,鼓舞士气,下达了死守滕县的命令,展现了坚定的决心和勇气。

在战斗的关键时刻,王铭章师长决定放弃外城阵地,集中兵力防守内城。这一决策虽然意味着放弃了一部分防线,但也使得川军能够更集中地使用有限的兵力,提高了防守效率。在日军攻破城门,冲入城内时,王铭章师长仍然坚持指挥,直至壮烈牺牲。

王铭章师长的指挥和决策,虽然未能改变藤县最终沦陷的结局,但他的英勇行为和牺牲精神,极大地激励了川军将士的抵抗意志,也为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赢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王铭章师长的英名,因此载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光辉史册。

1938年3月,日军对滕县发起了猛烈的攻势,内城守卫战的激烈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据《第二十二集团军关于滕县战役的战斗详报》记载,川军第122师、第124师在代理军长王铭章的指挥下,以手榴弹、机枪、大刀片与日军进行了血拼。日军则以绝对优势的炮兵轰击滕县内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伤亡。

在日军的重炮轰击下,川军的防线不断被突破,但中国军人依然坚守阵地,用血肉之躯抵抗日军的进攻。据日军《步兵第十联队滕县附近战斗详报》记载,日军战死16人、伤129人、失踪3人,而川军方面的伤亡则更为惨重,总计死伤失踪2295人,占2个师总兵力的四分之一。

在这场悲壮的守卫战中,王铭章师长及众多官兵的牺牲尤为引人注目。王铭章师长在战斗中身先士卒,最终在西关电灯厂附近遭遇日军堵截,壮烈牺牲。据《第一二二师关于滕县战役的战斗详报》记载,王铭章师长在牺牲前仍高呼抗战口号,激励着士兵们继续战斗。

王铭章师长的牺牲,以及第122师、第124师众多官兵的英勇行为,成为了滕县保卫战中的一个缩影。他们的牺牲精神,不仅在当时激励了川军的士气,而且在后来的岁月里,也成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精神的象征。

据《步兵第十联队史》记载,日军在滕县战役中的阵亡人数为20人,这一数据与日军战报大致吻合。而川军方面的伤亡比率,中日两军为15:1,阵亡人数比为59:1,这一悬殊的数字背后,是川军官兵用生命捍卫国土的坚定决心和巨大牺牲。尽管在装备和训练上存在不足,但他们的英勇抵抗,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938年滕县保卫战是徐州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战略意义深远。首先,滕县作为徐州的北门户,其地理位置的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日军意图通过占领滕县进而控制徐州,以实现其打通津浦铁路、连接华北和华中的侵略计划。滕县保卫战的激烈抵抗,有效地延缓了日军的进攻速度,为国民政府组织徐州会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据史料记载,滕县保卫战中,川军第22集团军在装备和兵力上均处于劣势,但依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尽管最终滕县失守,但川军的牺牲精神和坚强抵抗,对日军造成了相当的损失,消耗了其有生力量,为后续的台儿庄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台儿庄战役最终以中国军队的胜利告终,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滕县保卫战对日军的削弱和牵制。

滕县保卫战中,川军展现出的不屈不挠、英勇抗战的精神,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光辉一页。川军虽然装备落后,但在面对日军的猛烈炮火和优势兵力时,依然坚守阵地,浴血奋战,表现出极高的战斗意志和牺牲精神。

川军抗战精神的传承,不仅在当时激励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而且在战后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川军的英勇事迹被广泛传颂,成为教育后人的生动教材,传递了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强不息的价值观。

此外,滕县保卫战中川军的牺牲,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尊敬。许多文艺作品以滕县保卫战为背景,歌颂川军将士的英勇行为,进一步弘扬了抗战精神。这种精神的传承,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情感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军在1937年侵占南京后,意图打通津浦铁路,实现南北兵力的配合,并占领陇海铁路东段,以配合沿江之敌包围武汉,因此战略重点指向徐州。

川军作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下的部队,主要承担滕县的防守任务。川军装备相对落后,但士气高昂,准备充分。

川军在初期利用地形和夜间优势,对日军进行游击和偷袭,取得了一定的战果。

日军发起总攻后,川军在装备劣势的情况下,依然进行了激烈的抵抗,多次打退日军的进攻。

川军在滕县周边构建了多道防线,利用地形优势进行防守。

日军对滕县县城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川军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城防战异常惨烈。

王铭章将军在战斗中身先士卒,最终壮烈牺牲,体现了川军的英勇精神。

滕县保卫战中,川军几乎全军覆没,展现了极高的牺牲精神和抗战决心。

尽管川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最终滕县还是被日军占领。

滕县保卫战虽然失败,但为台儿庄战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对整个抗战局势产生了积极影响。

滕县保卫战是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川军的英勇抵抗和巨大牺牲,不仅展现了中国军队和人民的抗战决心,也为后续的战役和整个战争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伙伴们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首发吧

写评论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