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6 章 两次伏击七亘村日军

搜索 历史 用户

第36 章 两次伏击七亘村日军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场全民族的抗争,始于1937年的七七事变,终于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在这场长达8年的战争中,中国军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同时也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意志和不屈的民族精神。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第二年,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军队在各个战场上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对抗。

徐国泰在读了苏瑶送给他的《论持久战》后,大赞其为他指引了前进的方向,徐国泰明白现在中日战争的局势就是战略相持阶段,只要我们慢慢的熬下去,日本就一定会失败,战争有铁的法则,机会对双方来说是对等的,这世界上没有只占便宜不吃亏的事情 ,日本鬼子现在嚣张,是因为他们的武器装备比我们好,可他们的国土面积狭小,国内资源匮乏,是支撑不起这么旷日持久的战争,我们只要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日本鬼子根本耗不起。

徐国泰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这天他和苏瑶在侦探社听广播,广播里面传来说中国共产党的129师师长刘伯承在山西的七亘村成功的伏击了两次日军。

七亘村位于山西省平定县,地处晋冀两省的交界处,是太行山脉中段的一个重要节点。该村四面环山,地势险要,具有天然的战略防御优势。在抗日战争期间,七亘村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军事行动的关键点,控制了日军西进太原的重要通道。刘伯承指挥的七亘村战斗,正是利用了这一地理优势,成功地对日军进行了有效的阻击和伏击,迟滞了敌人的进攻步伐,对整个抗日战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七亘村战斗的第一次设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战术行动。刘伯承根据对敌情的深入分析和地形的精准把握,决定在七亘村这一战略要地设伏。该地区地形复杂,道路狭窄,是日军辎重部队的必经之路,为设伏提供了天然优势。

策略制定:刘伯承制定了以少胜多、出奇制胜的战术,利用地形优势,采取隐蔽设伏的方式,等待敌军进入预设的伏击圈。

兵力部署:772团3营及特务连1个排在七亘村附近地域设伏,利用地形隐蔽部队,做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

执行过程:1937年10月26日,日军辎重部队进入伏击圈,八路军突然发起攻击,以机枪、手榴弹等武器对日军造成重大伤亡,迅速截断了日军的前进路线。

这次设伏取得了显著的战果,以我军伤亡30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300余人,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有效迟滞了日军的进攻步伐。

在第一次设伏取得成功后,刘伯承再次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决定在同一地点再次设伏,这一决策在当时是非常大胆且不同寻常的。

决策依据:刘伯承根据情报分析,判断日军因前线物资告急,必会再次经过七亘村运送物资。同时,他认为日军不会预料到八路军会在同一个地点重复设伏。

策略调整:为了迷惑日军,772团主力佯装败退,夜间秘密返回原设伏地点,进行了更加隐蔽和周密的部署。

实施过程:10月28日,日军辎重部队在严密保护下再次进入七亘村,八路军再次利用地形优势,对日军发起突然袭击,经过激烈战斗,击毙日军100余人,再次缴获了大量物资。

第二次设伏的成功,不仅再次给日军以沉重打击,而且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心,成为中外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通过这两次战斗,刘伯承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对兵法的灵活运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七亘村战斗是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其结果对当时战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次战斗中,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2团在刘伯承的指挥下,采取了“重叠设伏”战术,成功地对日军进行了两次伏击。

我军伤亡:根据历史记录,我军在这次战斗中的伤亡相对较小,仅为30余人。这一数字体现了我军在战术运用上的高效以及指挥上的精准。

敌军伤亡:与我军伤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军在这次战斗中损失惨重,被歼灭400余人。这一战果不仅在数量上给我军带来了明显的优势,也在心理上对日军构成了重大打击。

物资损失:在物资方面,我军缴获了大批骡马和军用物资,包括但不限于枪支弹药、无线电器材等。这些物资的获取,对于当时我军的物资补给具有重要意义。

七亘村战斗对日军的牵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这次战斗迟滞了日军沿正太铁路西犯的行动,有效牵制了日军第20师团主力,打乱了其战略部署。其次,通过这次战斗,八路军成功解救了被困的国民党第3军曾万钟部1000余人,这对于当时国民党军的士气和战斗力都是极大的提振。

在心理层面,七亘村战斗对日军的影响同样深远。日军未能预料到在同一地点会遭受连续两次的伏击,这种出其不意的战术让日军感到震惊和困惑。同时,日军在这次战斗中遭受的损失,也对其侵略中国的自信心造成了打击,使得日军在后续的作战中变得更加谨慎和犹豫。

此外,七亘村战斗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心。这次战斗的成功,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更在心理和士气上给予了中国军民强大的支持,对于整个抗日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刘伯承在1938年指挥的七亘村战斗中,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创新的战术运用。在这次战斗中,刘伯承采取了“重叠设伏”战术,这一战术在当时是极具创新性的。

战术创新:刘伯承打破了传统的“兵不重伏”原则,在同一地点连续两次设伏,成功地迷惑并打击了日军。这种战术的运用,不仅体现了对敌情的精准判断,也显示了对地形的充分利用。

地形利用:七亘村的地形特点为设伏提供了天然优势。刘伯承精确地选择了伏击地点,利用了七亘村狭窄的山谷和险峻的地形,使得日军在行进中难以展开有效的反击。

心理战:在第一次伏击成功后,刘伯承故意让部队佯装撤退,诱使日军放松警惕,进而在第二次设伏中取得了更大的战果。这种心理战术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刘伯承对兵法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

七亘村战斗不仅是一次战术上的胜利,更在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经典战例:七亘村战斗被后人誉为中外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它不仅展示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可能性,也为后续的游击战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军事教育:此战斗的案例被广泛地应用于军事教育和战术研究中,成为研究如何利用地形、心理战术以及创新战术的重要参考。

战略意义:七亘村战斗有效地迟滞了日军的进攻步伐,为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对于整个抗日战争的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民族士气:这次战斗的胜利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对于激发全民族的抗战热情具有深远的意义。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在多个战线上与日军进行激烈交战。

七亘村位于山西省平定县,地处晋冀两省交界处,是日军进攻太原的必经之路。

刘伯承作为八路军129师师长,以其深厚的军事理论和实战经验,成为抗战中的关键指挥官。

刘伯承准确判断敌情,利用地形优势,精心策划并指挥了两次伏击战。

1937年10月26日,八路军第386旅772团在七亘村设伏,成功击溃日军辎重部队。

10月28日,利用日军对同一地点不会重复设伏的误判,再次在同一地点设伏,取得重大胜利。

两次伏击共歼灭日军400余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沉重打击了日军的进攻势头。

七亘村战斗的胜利极大地提振了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心,成为抗战史上的光辉一页。

刘伯承在此次战斗中展现的战术运用,尤其是“重叠设伏”的战法,为后续抗战提供了重要的战术借鉴。

小伙伴们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首发吧

写评论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