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5节

搜索 历史 用户

第65节

这些家生子本就不一样,李文芳相信这些下人纵使私下有议论想必也不敢当面说出来。

婆子们依着记忆跟李文芳讲了几个,但毕竟她们离开这里也有三年了,以前的学堂还有没有继续开她们如今也不那么肯定。

李文芳记下那几个地址,等饭后照顾了男孩子们午休,她拿上一点钱就出二门去前面找梁一夏总管去了。

梁管家很好找,他就在前面正堂指挥下人清扫地面、打扫西路院落的竂屋,好迎接傍晚回府的大人和随行回来的兵士。

梁一夏知道李文芳她们七人的特殊性,因此李文芳一来找他请假,他就应允了,让李文芳走三丈巷从边门出去。

李文芳道了谢,走东边门离了府。

李文芳从民居的胡同来到南边的大街,这里一片繁华熙熙攘攘,李文芳走了一段路,想找婆子们说的几个标志性店铺,却在问了几个路人后得知,有好几个店铺在这三年里陆续关张转手,有的甚至拆成了空地。

李文芳马上转而去找坐在墙角休息聊天的老人打听周边学堂的地址。

在老人们的指点下,李文芳于更远一些的僻静胡同里找到了几家学堂,但遗憾的是那些学堂都差不多满员了,无法一次性接收四个新学生。

李文芳只得回到大街上,一边买些个人用品一边跟店家打听哪里还有新的学堂。

在一间胭脂店里,老板娘指点了李文芳一个新的学堂地址,李文芳找过去一看,也是在一条环境幽静的胡同里的一栋普通民宅,门上挂着学堂二字的匾额。敲开门,见到了女主人,简单的聊过后得知这家的人口是一对年轻夫妻一个两岁的女儿和一对老仆,授课的夫子就是这家的男主人。

李文芳说明来意,女主人立刻带着李文芳去学堂找自己丈夫,明亮的课室里四个六七岁的男孩子坐在位子上背负双手摇头晃脑地跟着夫子念一本启蒙经典读物上的字句,李文芳看到课室是单人单座,粗略一数大概能容纳十几二十个孩子同时学习。

夫子让孩子自行背书,他来到室外与李文芳说话。

夫子先仔细地向李文芳询问了那四个男孩子的情况,李文芳都如实回答,夫子考虑了一下后答应可以接收,然后让李文芳跟他妻子详谈,夫子转身进去继续上课。

师母带李文芳回客厅说话,把这里读书的规矩告诉给李文芳,像上下学时间、笔墨书本以及午饭等琐碎事。

学费、书本费、午餐费等费用李文芳全部算清当场给付,答应明日就送学生过来。师母送她出门后,李文芳又急匆匆地在街上买了四个书包以及一堆笔墨砚描红纸毛边纸等练字的材料等一堆东西才返回兵部尚书府。

男孩子们睡醒午觉起来看到新书包都很兴奋,婆子丫头们也都夸李文芳办事快,出去一趟就什么都办好了。

李文芳笑眯眯地拿出几样零食与大家分享,趁着大家吃得起劲的时候又拿了几块新扯的衣料请婆子们给那四个小子做新衣裳,李文芳她们三个丫头的裁缝手艺实在不怎样,只好请人代工了。

婆子们倒也爽快,收下衣料,给男孩子们量了身段尺寸,答应过几天就拿出新衣裳,李文芳另外又给了一笔工钱。

小武他们四个男孩子高兴得不行,抱着李文芳一个劲地叫着“好姐姐好姐姐”,哄得李文芳笑得合不拢嘴。

过了一会儿,李文芳又拿出几包包好的胭脂水粉口脂头绳珠花等女人用品,一包大几包小,李文芳把那几包小的送给丫头子们,请她们把那包大的送进去给春蕊春蓉,并答应日后有机会一定再给她们捎东西。

那几个小丫头子也笑眯眯地谢过收下了。

第一卷 滨州剿匪 第72章 新的生活(上)

第72章 新的生活(上)

李文芳又把男孩子屋里靠西窗的长桌布置成书桌,笔墨纸砚都摆好,每人都是一样的东西,还有一套李文芳留给了自己,她打算今晚就开始好好练字。

酉初前,梁一夏派了个小厮过来叫李文芳到三丈巷等着迎接大人。

酉初二刻后,府门处传来连声传递——“大人回府”

梁一夏早早地带着小子们在大门口迎上,随同回来的还有一队护卫兵士,他们的头儿自然就是程世安,他终于不再是光杆司令。

梁俭德一身笔挺的正红朝服,头上戴纱冠,玉腰带上挂着代表品级的金铜鱼,在众人的前后簇拥下往内宅行去,那队兵士还在第一进院落的时候就被人引到别院安置,只有梁一夏与程世安还有一队小厮送梁俭德到三丈巷,李文芳迎上前去行礼,接进二门,再将梁俭德送过穿堂。

酉正时分,府里统一上晚饭。饭后,丫头子们进去收拾桌子,出来时给李文芳捎了个口信,里面的春蕊春蓉收了东西又知道了弟弟们明日入学的事,一边惊讶李文芳动作迅速,一边赶忙拿出自己这几个月赚的所有钱托丫头子们转交给李文芳,弟弟们在外面读书,每日各种开销少不了,反正她们在里面也没有用钱的机会。

李文芳笑眯眯地收下这份托付,又邀丫头子们一起去打热水回来洗漱,可李文芳忘了,她身为梁大人身边的首席大丫头,这些琐碎事都不用她亲自动手,同院的婆子和丫头子们都乐意代劳,纷纷给李文芳送来足够的热水让她与小武他们四个孩子洗漱用,而她们换下来的脏衣服也由丫头子们抢去拿到西厢房后面的跨院洗掉了。

李文芳照顾着男孩子们早早睡下,把小叽放在小武床头,然后她跟婆子丫头子们道了晚安,回自己屋,坐在窗下桌前研墨练字。

今日忙碌了一天,李文芳感觉有些累,只练了两大张描红纸,就收了笔墨,可一时又没有睡意,于是她从厨柜里翻出那本笔记,有一页没一页的翻着,猜测那些残缺的字句可能是哪些内容。

枯燥的书本总是催眠的好东西,这本只能看得一知半解的笔记,尽管知道它很重要,但李文芳还是没看多少就瞌睡上头,打着呵欠把笔记放好,吹熄了灯,脱衣上床。

梁大人每日卯初要出门上朝,所以全府的人都没懒觉睡,夫人也是一样,她要亲手给丈夫穿上朝服打理衣着,等把丈夫送出了门夫人才会回屋再睡个回笼觉。而这时李文芳就得把男孩子们叫起床,催促他们梳洗打扮穿衣吃饭,然后背上书包,领着他们出东边门,送他们去学堂。

昨天找的那家学堂离兵部尚书府不远,出东边门走岔道到前面的南街上再往东走一段路拐进南边的一条胡同里就是,学堂新开,没什么名气,知道的人不多,而且这胡同确实僻静了些,所以昨天才来回折腾了几次。李文芳觉得这样也挺好,学生少,夫子就更能集中精力照顾学生,束修什么的她压根不在意。

李文芳送男孩子们随夫子进了课堂,她站在门口看孩子们行拜师礼,然后从夫子手上接过课本分配座位等待上课。

师母留李文芳喝了杯茶,两个女人随便聊了聊柴米油盐,从口音上师母听出来李文芳和她的弟弟们都是外地人,随口问起李文芳现在的职事,得知是在兵部尚书府,师母马上聪明地闭口不再细打听,住这附近的人家都懂一些潜规则,平民百姓没谁愿意自找麻烦。

李文芳也没说自己是兵部尚书大人的首席丫头,她就说自己是尚书府的丫头,她也不想因为自己的职事而在未来的时间里给自己带来什么麻烦,就让师母误会她是普通丫头就好了。

一杯茶下肚,李文芳跟师母约定下午放学时她会再来接人后就告辞了,沿胡同再往南边的一条街上走,刚才得师母指点,那里有个早市,上那里买了几条鲜活的大鱼用稻草串着拎在手里一路小跑地奔回兵部尚书府。

懒洋洋窝在窗台上看着丫头子们打扫院子的小叽闻到鲜鱼味,“噌”地一下跳下地,迎上刚跨进二门还没转到抄手游廊上的李文芳,抱着她的腿就要去咬鱼尾巴。

李文芳右手提鱼,左手提小叽来到东跨院,先把小叽搁在井台上,然后她拿了个桶打了半桶井水,将鱼解开稻草扔进水桶里。=本=作=品=由=思=兔=網=提=供=線=上=閱=讀=

小叽见状,迫不及待地一个纵跃,从井台上直接跳进了水桶里,两只前爪抱住一尾最大的活鱼,同时张嘴,吭哧一口就把鱼唇给咬了下来,嚼了几下就咽了,接着又啃。

李文芳把水桶提到树荫下,就回卧房忙活自己的家务事了。

李文芳把三间卧房都扫了地抹了灰,从茶水房里打了壶刚做的凉茶,坐在廊下歇息,对面廊下婆子们正做着针黹,那衣料正是给男孩子们的。

丫头子们从里院出来,发型都变了,梳成了丫环髻,头上戴着样式统一颜色各异的珠花,叽叽喳喳地臭美着,她们看到李文芳,奔上前去也要给她换个发型。

婆子们也起哄,让李文芳换个发型,作为大丫头,李文芳的发型实在是难登大雅之堂。

李文芳到现在仍然是天天梳一根麻花辫,她就是图简单省事,况且她也不会梳那种复杂的发髻,现在被婆子丫头子们一说,她也觉得是该做些符合身份的改变,于是她放下茶杯,邀请丫头子们进屋给她梳头。

西窗的长桌上只有一方铜镜,旁边摊放着李文芳昨天买的化妆品和几朵珠绢花,女人必有的妆奁李文芳还没买,她老老实实坐在镜前,披散着头发,仍由丫头子们拿着梳子在她头上摆弄。

丫头子们也是刚才在里院现学的发型,技术还不熟练,几次扯得李文芳头皮发疼,折腾半个来时辰才算大功告成,但效果很好,李文芳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新形象,她也很满意。

梳完了头,丫头子们也出去了,闲着没事干的李文芳又拿出纸笔开始练字,但这时前院又有动静,隔一会儿就有个小厮拿着名帖和请柬进来让李文芳转交进去,一个上午的时间李文芳转交了几趟,只练了两张半的描红。

中午清静了一会儿,下午睡了午觉起来,陆续又转交了两份请柬,李文芳刚从茶水房倒了杯凉茶坐在自己窗前还没喝几口,一个婆子来到窗外唤她,说是二门外有人找她。

李文芳以为又是请柬,出去一看,却是个上了年纪的老仆,很憨厚的模样,一双布满老茧的双手。

“芳姐儿好,我叫老刘,府里的花匠。”老刘搓着双手,似是要求人的样子。

“刘叔好,找我有什么事吗?”对府里的老人,李文芳是不敢自恃身份的。

“我听说前些天夫人送来的棉纱手套是姐儿织的,想再来求几双,上次得的那双已经磨破了,不知道方不方便?”

“可以啊,但我手上现在没有新的,只有一双用过的,刘叔要是不介意的话先拿去用着,我这几天就给你织几双。”

刘叔道了谢,李文芳转身从屋里拿出昨天用过的那双手套给了他,“刘叔,手套只管拿去用,磨破了就跟我说

小伙伴们的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首发吧

写评论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