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势待发
按照计划,彼得他们的部队都要撤回部落,彼得也要和牧民将军阿拿马分别带着军队到大辽国去,把大辽国国内叛乱的情况向部落汇报。彼得也知道,这样带着士兵化装成难民混入大辽,确实面临着许多危险,会不会被辽军发现自己的真实身份。会不会被拉去充军,因为大辽现在内外交困,不断征兵征税,来确保战争的胜利。既然办法是自己想出来的,这艰巨的任务就应当自己承担。
三天后,彼得他们的军队就退回了草原,和大辽的军队在草原上展开了激战,不分胜负,没有结局。双方又在各自地盘部署了大量的兵力,时刻准备着开战。
但彼得和将军阿拿马并没有跟着军队回部落。而是带着五百名精明,可以相信的士兵化装成逃荒的难民,他们都得穿着破烂的衣服,而且身上不能带钱,得装穷,不然就会暴露身份。但彼得想了一个办法,把钱缝在鞋垫里,等到急需的时候就拿出来花,因此,每个士兵都带着一双鞋,里面装着白银和黄金。这些都不是大问题,关键是他们要带上信鸽,这些信鸽是用来联系牧民和部落的,难民饿得要死,还带着信鸽,而且这些信鸽都不吃掉,这就难免会让人怀疑。除非这些鸽子有着饿死都不能吃的特殊原因,让彼得他们有正当的理由可以保护它们。所以,彼得又想了一个办法,就是赋予这些鸽子神秘的色彩,欺骗外人说这是他们部族宗教信仰中供人祭拜的神鸟,是神灵的使者,这样就有了保护这些信鸽的理由。
为此,彼得特地在军队里挑了几个通身无一杂毛,毛色光滑雪亮的鸽子,还叫木匠为他们特制几个笼子,刷上五彩的颜色,把信鸽放进去,然后用黑色布幔把整个笼子盖上,一切准备就续后。彼得把此次出行的目的、这样做的原因告诉了随行的手下,因为彼得觉得与其把他们蒙在鼓里,不如把真相告诉他们,让他们更加有干劲地跟着自己,更何况他们都是些可以相信的人。不然,让他们傻呆傻呆地、没有目的地跟着自己,出事的几率会更大。
几天后,彼得他们就出发了,目的地是大辽国西河几公里外的原始森林。因为那里人口罕至,官府抓壮丁都不会抓到那儿去,可以长期潜伏在那里,并且可以及时得到外界消息。一路上,彼得看到了许多难民,都是饿得面肌瘦,不是为了逃避边疆战乱,就是遇上了天灾人祸。正如彼得所料想的那样,许多难民都想吃他们的鸽子,但随行的士兵都时刻地保护好十来只鸽子。
走了十几天的路,彼得他们五百人脱离原来的难民队伍向西河走去,一路上时常得忍饥挨饿,有时走到旱灾严重的地方,半天也找不到水喝。每每到了有水的地方,士兵们总要把随身带着水壶装满水,喝足水,继续向前走。有时候,也要饿得两眼冒金星,快走不动了,当地却什么都没有,再多钱也买不到东西吃,池塘里找不鱼,田地里没有庄稼,漫山遍野找不到东西,甚至连草根也被挖光了。他们也熬下来,依然没有吃了鸽子。
这一天,彼得他们来到了一郊外小镇,一行人在树林里休息,几个士兵跑到镇上去买吃的,给大家伙带回来。彼得他们在丛林里休息,突然听到了外面有马跑过的声音,往外一看,一大群士兵打这儿路过,手里拿着长茅,带头的是一军官,骑在马上,后面还跟着一大群男丁。哦,他们是来捉壮丁的,路过这里,
彼得的手下买了包子回来,碰上那群士兵,那军官向手下示意,要他们把彼得的士兵抓了。军官的手下立马跑了过来,架了彼得的士兵就往队伍里走,包子撒了一地。“救命啊,救命啊,你们干什么?”士兵叫了起来。
“你们干什么。”彼得终于跳了出来。
“呀,还有一个,也捉起来。”那军官慢条斯理地说。
军官的手下又跑了过来,想架走彼得。彼得的好几十个手下一下子都从路旁的树林里窜出来,站在彼得身边。看到这阵势,几个军官的士兵便不敢上前,尽管他们手里拿着长枪。“都给我上去,惧怕什么。”军官冲手下喊道:“都上去,全都杀了。”
军官的士兵拿着长枪冲了上来向彼得的手下刺去,彼得接住了一士兵向他刺来的长枪,用力一踹,士兵便倒下了,彼得夺过了长枪,便用它和军官的士兵拼打起来。一阵搏杀之后,军官的士兵倒下了几个,彼得的士兵也死伤了不少。队伍里被征去当兵的男丁也赶紧趁乱跑开,军官慌了,知道回去一定叫不了差,冲彼得他们叫道:“你们这是要和朝廷作对吗?你们知道这是死罪么,还不快缴械投降,饶你们不死。”
这时,彼得的一个士兵愤怒地向那军官跑来,用长枪刺向军官,大叫道:“大虫,你给我下来。”
枪正中了军官的腹部,军官立马从马上跌落下来。彼得的士兵又抬起脚,用力地踩在了他的胸膛上,一下,两下……那军官脸迅速变着色,不到一会,就口吐鲜血,头歪了下去,眼睛圆瞪,估计已经没救了。
“你们还不走,你们的军官已经完了。”杀了军官的士兵用力支起口吐鲜血的军官,喊道。
军官的士兵们听了这话,都停了手。回头看,果然,军官死了。一位军官的老兵闭上双眼,留下了两行泪。突然,睁开眼,大叫一声,便拿长枪冲向彼得。没想到,他刚跑到彼得面前,彼得就把长枪刺了上去,老兵自己撞到了枪头上,枪穿过了盔甲,穿过了老兵的身体,彼得抬起脚,用力把老兵从枪上踹下来,血染红了枪。军官的士兵都害怕了,扔下了手中武器,一个个四散跑开了。
彼得的手下把刚才撒了一地的包子捡了起来,擦了干净,分给每一个人。“你们还吃!我们这回可闯了祸,赶紧收拾上路,等一下官府的人就追来了。”彼得说。
于是,他们又赶紧上路,一路上都是跑过去的,他们想只要到了西河大概就可以逃过追捕,但是西河离这儿还有几十公里。果然,军官的士兵跑去报官,县令立即关了城门,通缉了彼得他们一伙人。可是,那已经太晚了,彼得已经逃出了他们的视线,来到了西河。
在西河,彼得他们走到了原始森林的深处,他们打算驻扎在这千百年来人迹罕至的地方。因此他们五百人砍伐了森林的树木,来建造房屋。饿了就吃溪河的鱼,捕树林里的动物吃。但他们也不能完全脱离外界,独立生活。因为他们远道而来,不是为了在这里定居,而是为了和外界联系,得知大辽国什么时候发生叛乱,向部落,草原的战略判断提供确切的情报。所以,彼得总叫他的部下砍伐森林里的树木,运到附近的小镇贩卖,一来可以多添点钱财,用于不时之需。二来可以充分和外界联系,了解他们想要的信息和民情。
同时,牧民将军阿拿马也率领五百人到达了西河的下游地区,在那里驻扎下来。彼得在北,阿拿马在南,只要大辽国内发生叛乱,彼得和阿拿马将军就可以及时向草原和部落提供确切消息。但彼得始终觉得这样消息不能及时传到部落,因为如果大辽国内发生了内乱,传到彼得他们的耳里,至少也要几天的时间,彼得他们得知消息后,又必须向部落和草原传送消息,信鸽从彼得和阿拿马的根据地飞到草原,同样需要十几天的时间。这样一来,从内乱的发生到草原和部落接到消息,再到采取措施支援大辽的内乱势力,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这让彼得觉得大大的不妥。大辽的内乱是否能在大辽朝廷的强力镇压下,坚持一个多月,这实在令人怀疑,彼得对此也始终不放心。
在西河已经有一年多了,大辽国依然没有发生内乱,彼得正怀疑是不是这样干等着不是办法。部落和草原牧民也来了信,催促彼得他们赶紧提供情报,但彼得这确实没有得到任何大动乱的消息。平时的时候一年半载就可以听到大辽国里发生这样那样的起义,现在反而没有听到。所以部落里比尔向彼得来信说,应该把耳目分布得更广一些,以便让消息来得更快,更及时。彼得也确实这么想,只不过是人手不够,不能再开枝散叶,而且彼得也不敢冒险,不敢招募当地难民来投靠他,因为这样做太冒险了。万一消息走漏,万一被大辽国知道了他们行踪和目的,那他岂不是不能回到部落,而且不小心还会死在大辽。
最后,彼得给比尔回了信,说他不敢冒然在外地发展势力,也不敢相信没有同自己同甘共苦过的外人,叫比尔派来士兵人手。结果,比尔也给彼得回了信,在信中臭骂了彼得,说他在这件事的处理上太畏手畏脚,不像平日里能做大事的他,像个娘们一样。但骂归骂,为了不影响他们的大计划,比尔还是派了近千百名士兵去壮大彼得在大辽的势力。
就在派遣的军队还没到达西河,彼得就按捺不住了,于是他又想了一点子(真是点子高手啊!),收买并要挟了民间的教派,神巫,方士到处散布大辽命将不久矣,气数将尽的谣言,弄得人心惶惶。最后,连各地土豪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一时间全国上下传得沸沸扬扬。大辽朝廷迅速起了回应,追查谣言的制造者,责任最终落到了彼得的头上,但追查的一路,杀的人成千上万,血流成河,没想到一句话就惊起了满城风雨,彼得这回是不想动手都不行了。
于是,彼得率领了他的千人军队揭竿而起,辗转各县发动起义。彼得没想到自己消极等待了一年多,最终发动起义的人是自己。起义爆发后,他马上给部落和草原捎了信,叫草原和部落的盟军赶紧采取军事行动救援配合他们,在南方的阿拿马也跟着揭竿而起。
部落和草原的盟军为了援助彼得和阿拿马在大辽的起义,倾尽了所有兵力攻打大辽,使辽人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外征战上。但任凭盟军怎么打,大辽的皇帝还是下定决心要先平定内乱,再集中力量对外。此时,彼得的军队正辗转各地,没到一个地方,就打一下,解散了一个个工地,杀了当地的行政官,收了他们的兵权,用这样的方法来壮大自己的力量。实在不行了,打不下去就转移。
因为彼得在南方的势力太弱,随时有可能被剿死,所以得不断跑着。另外,比尔他们要打痛了大辽,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对外抗战上,这需要时间。在这期间,彼得就得就得不停地逃避大辽官方的逮捕追杀,为自己的起义争取时间。
后来,在部落和草原的战略支持,使得彼得在大辽的势力得以发展生存下去,并且占领了大辽国家东南部大片大片的荒芜沿海地区,那里沿绵不断尽是山和雨林。彼得在那建立了政权,立了国,自封为王。而同在大辽领导起义的将军阿拿马却在战争中死与非命,他的手下余党有些归顺大辽的,有的被杀的,剩下的大部分都逃到了彼得旗下,成了彼得的得力助手,彼得的军队也从一千多人发展到几万士兵的大军。
随后,大辽又对彼得在南方的势力进行封锁后,在东南方筑了长城,抵御了彼得的势力扩张。于是,局势又发生了变化,战争进入相持的阶段,大辽的关门打狗政策,再也没能成功,彼得在南方的势力也不能再发展下去。彼得渐渐发觉东南方好似一个巨大的沼泽地,拖住了自己的后腿,并且越陷越深,回家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转眼间,三年就过去了,在这多少个日夜,彼得都在煎熬中等待。他多么想能够带着军队回到部落去,和家人团聚。军队里有许多士兵都是跟着彼得来到了南方,他们也想回家,还有草原牧民士兵,也是日夜盼着回家,毕竟蓝天白云,一望无际的草原才是他们的家。这样,彼得就时常告诉他的部下和士兵,要想回家就必须打胜战,只有彻底胜利了,回家的日子就到了。而这时候,彼得已经三十岁了,但他身边一直没有个女人。但其实,他也不想,因为他心里还念想着他的老婆玛雅氏。他依然坚信,他和玛雅氏会有再见面的一天,毕竟,他深爱的是玛雅氏,爱到深处,即使分开了,以前在一起的感觉还是忘不掉的。而且,他曾经对士兵们说过,不等到打胜战回家的那一天,决不近女色,不碰女人。他愿意同士兵们一起同甘共苦,共同为回家的梦想而战!
直到彼得带着军队来大辽的第六个年头,这一年的夏天天气十分异常,特别的干旱。整个大陆都在焦急地等待雨水,可是季风就偏偏不来。到了应该收成的季节,大辽的全国各地区都颗粒无收,有的地方连一粒米都没上交,就硬着头皮伸手向朝廷要粮。情况好一点的省份,也没有交一点粮食,一点钱,因为自救都来不及了。结果,国家大开了粮仓救济百姓。紧接着就是所有的地区都相继爆发了天灾人祸,蝗虫成群地出现在田间,扫光了所有庄稼。鼠疫一个省接一个省的发生,因疾病而死的人成千上万。到了年末之际,统治者最不想看到的情况就发生了,街上满是饿死的尸骨,活着的人倒在冰冷石阶上,上演着人吃人,人杀人的场景。
这样的情况在彼得的部落和草原也不例外,由于干旱,草原成片成片地枯萎,牧民放牧的牛羊相继死去,只能被迫减少牧畜的数量。牧民们为了得到水源,需要向内陆迁移,寻找水源。但是,却遭到大辽的阻挠,因此,双方的矛盾又一次激化了,战争更加频繁了。
而彼得的部落里也遭遇了同样的情况,由于没有足够的水进行灌溉,深居在沙漠里的绿洲正在逐渐消失,部落里的水库和贯通全部落坎儿井几近干涸。仅管如此,部落里的日子依然过得去,只是很艰辛,得用黄金和外界交换水,这在以前还是从未遇到的。干旱的日子,使得部落和游牧部落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酋长主动派人给游牧民族修建蓄水库,帮助他们获得水来灌溉来之不易的草地。游牧部落也主动帮助彼得他的部落缓解缺水带来的压力——让彼得部落里三十五岁以下的,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到他们部落里服兵役,帮助他们对付辽人。这样大批的人就迁出了部落,大大缓解了部落里用水的压力。
在东南方的彼得也一样。虽然,说在南方的情况要好一些,但也让彼得够头痛的。因为干旱的关系,彼得管辖的地区出现了特大的蝗虫灾害,啃食了大量庄稼,荒废的土地多了,饥民也增多了,并且越来越多。因为彼得的政权刚刚建立不久,没有多少济粮可以救济灾民。但灾民的人数却在不断增多,每天都从各个地方传来又有饥民饿死的事情,南方的人口本来就不多,自己的政权又是建起不久,就遇上了这样的情况,这就让彼得越来越头痛。
这一天,彼得在自己的宫殿里看着挂在墙壁上的地图发呆,旁边站的是他任命的丞相阢岩,原先是大辽的贫民,跟随彼得起义,四处征战,成了彼得的左右臂之一,后被任命为丞相。丞相和彼得在无数次征战中建立了深厚感情,丞相常常在部下面前提起彼得,大王,常常独自一个看着行宫里墙壁上挂着的疆域地图,一边看一边思考,有时候一看就是半天。他总会站在大王旁边,总没有打断他。
“阢岩,现在我国境内到处都是难民,你说应该怎么办?”彼得终于说话了。
“大王,我看您无须过分焦急,现在大辽国也是一样,全国上下都鸡犬不宁。”丞相说。
“你错了,丞相,正因为大辽国也是这样,那我们更应该让百姓安居乐业。不然,我们和大辽国的朝政有什么区别?如果,我们再没有想出办法,恐怕我们就永远无法富强。国家无法强盛,我们拿什么和大辽斗,什么时候才能打回家?”彼得说。
“那大王,您有什么计策呢?”阢岩说。
“如果有,我又何需如此烦恼,又何必叫你前来和我一同议事。”彼得说:“你有什么想法吗?”
丞相走上了台阶,到了彼得身旁说:“我们在南方,就这一点。我认为,当今天下的状况,对我们南方是大大的有利。”
“怎么讲?”彼得说。
“大王,您看,我国东部都是沿海地区。往内陆有一望无际的森林,往东部是茫茫的海洋,这一点在我看来,简直就是上帝对我们的恩赐。大王,你可能没有注意到我们东部的海,因为您是常年生活在内陆的。不明白大海对我们的作用,但其实,我是心知肚明的……”丞相手指着地图说。
彼得笑笑说:“你就直接说吧,别半天搭不上边。”
“我认为,大王,你不应该想着把势力重点往西面发展。这几年天灾人祸都在西边,这样是发展不起来的。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东南的开发上,第一,这里沿海渔业发达,但造船业落后。臣一直在想,如果,这里的几个渔村发展起来了,我们可以从海上得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从海上可以运回大量鱼或者海带等食物,然后,通过这条河,把东西送到上游。补给西部的资源贫乏,缓解天灾带来的饥荒。再者,如果大王大力发展造船业,振兴渔业,并且上面的方法也行得通的话。我们和大辽的实力就会越拉越大。天灾将迅速消耗大辽的实力。而我们凭借大海,却得到迅速发展。而且,依臣看,这样的天灾还将持续几年,不会那么快就结束,从这看来,我们确实有发展东南部经济的必要。”丞相指着地图说。
“好,好,你说得太好了。”彼得从自己的宝座上走了下来,拍着丞相的肩膀,欣喜地说:“你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啊。”
“大王,过奖了,臣的智慧,怎么能和大王您比呢?”丞相说。
彼得摆摆手,说:“你算是解开了我多日的忧患,何必过谦呢?”
“那大王,您下一步要怎么做呢?”丞相笑着说。
彼得站在地图前,想了一会,张着手掌拍着地图说:“要实施你的想法,我打算在沿海的几个地方,设置船舶制造司,集中各地的匠人,有经验的造船师一起制造船舶。另外,发展渔民经济,我会把大量人口迁到沿海渔村。不久之后,这里定能发展成沿海的大城市。”
“大王,能这样安排,臣也没什么意见了,臣只能祝贺大王江山永固。臣等就能看到大王您一统天下的盛世了。”
“哈,哈,哈……”彼得在宫殿里放声大笑,拱着手说:“托丞相的福,托丞相的福。”
两个月后,彼得来到了沿海的船舶制造司,巡查他们的工作落实得怎么样。彼得打算打造一只大船队,有三四百只船,这样船队就可以远航捕鱼了。
彼得来到了木匠的工作室,数百名木匠都聚集在一块围着一只快做完的船工作,地面上堆满了厚厚的一层木屑。大船有五十多米长,十几米宽。这是船队中最大船之一,像这样大的船总共只有两只。
木匠们看到彼得进来了,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站了起来,给彼得问好。彼得只好说:“你们继续工作吧,我只是看看。”
接着,彼得有问船舶制造司的最高长官说:“进度怎样了。”
“都已经快完工了,两艘大船已经基本完成,剩下的是一些随行的舰队,一些小船的制造。”
“哦,这样啊,那要多少天才能完工。”彼得又问。
“半个月左右吧。”
“恩,不错。”彼得走出了工作室的门,说:“我想看看附近渔民的生活。”
当地的行政官带着彼得来到了码头,这里停泊着渔民们的渔船。男女老少正在不停地忙碌着,从靠岸的渔船上搬走一筐筐的鱼,海面上吹来一阵阵带着海洋气息的风。彼得抬着头,看着远方在浪潮中摇摆的渔船出了神。
十几天过去了,大船队已经完工了,将进行首次远航。船队在海面上一直走了几天几夜,不停地打捞鱼。因为船队要在海上航行几天几夜,为了保证捕到的鱼能够长时间保存,并送到内陆地区。渔船一捕到鱼就对鱼进行处理,剖去内脏,用海水清洗干净,在渔船上用海水蒸熟。再放到甲板上晒干,几天后回到了岸上,再取下来,送到内陆地区。
船队终于进入了港口,并没有停留多久,又沿着河流把鱼等海产品送到了内地几个重灾的地区。这时候,各地江面尽是来来往往的船只络绎不绝,也有的地方,实在走不了水路,改用了马车载着一筐筐的鱼送到了目的地。
灾区的难民都聚集到江边或是大道旁,都拿到了鱼,欣喜若狂。有些年迈的老人手捧着鱼,热泪盈眶,跪在地上,高呼大王万岁。这是因为他们在常年里,吃到鱼,也就不过几回。没想到在这天灾人祸的年月里,能吃到南方来的鱼。他们都把能做到这一切的人奉为神灵。从此,彼得在他们的人民心中的形象越来越高大。
为了恢复受灾地区的经济,使人民远离饥荒。彼得让容易发生灾害的地方,让他们减少粮食生产,因为那里多洪涝灾害,粮食收入不定。鼓励他们发展商业,特别是纺织业,让他们种植桑树,养蚕,发展纺织业。把生产的丝织品运到南方,南方和沿海地区则相应地发展农业,种植水稻,鱼业,以满足北方的需求。另外,为了避免洪涝灾害,彼得又大力兴修了水利,满足农业发展需要。
经过几年的努力,各地经济又有了明显的上升,呈现了一片繁华的景象。而大辽国的衰败依旧。和彼得的国度接壤的边疆,不少辽国人冒着生命危险越过边境逃到了彼得的国度,只是为了寻求稳定安全的生活。这时候一个庞大的计划又在彼得心中开始酝酿。
还没有评论哦,快来首发吧